292015Jul
𠝹手女兒背後的故事…

𠝹手女兒背後的故事…

碧,十六歲,是個聰穎的中五女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明年將考DSE (中學文憑試)。碧的母親是完美主義者,對女兒要求甚高;她常慨嘆大學生未必可出人頭地,希望女兒入讀醫科或法律等較有盼望前途的學科。 完美的執著 對於成績卓越的碧來說,她最渴望得到的是母親的讚賞,可惜經常落空。倘若學業分數有落差,母親只懂罵。而生父在她八歲那年,與母親離了婚,對碧這個女兒也是愛理不理,碧常因惦念他而鬱鬱寡歡。 碧現在跟隨母親、 繼父及同母異父的弟妹居住。在六歲弟弟及五歲妹妹眼中,碧是「全能」的家姐、家傭及補習老師,如弟妹欠交功課,母親便會將罪責歸咎於她。碧同繼父說話不多,但總互有默契,遇到母親發脾氣,就互換眼神,沉默直到「風頭火勢」熄滅而結束。 近日,碧向知己透露對考試缺乏應有的信心, 又怕令母親失望,經常發惡夢;同時漸感難與母親相處,思念生父的哀愁不能解構。在極度痛苦中,她曾𠝹手,想利用皮肉的痛楚來覆蓋或消減心靈上的劇痛,結果無故地變成了雙重的痛楚。在這段時間,碧的心愈想就愈痛,曾失卻理智地操刀割得狠狠,臂上的傷痕深深,內心也傷得更重,成為惡性循環;在課堂上,碧會無故落淚。關心她的班主任得悉真相後將真相告知母親,令母親徹夜難眠及充滿內疚。 代替母親角色的女兒 事實上,母親經歷離婚所造成的負面情緒都投射到碧身上,碧長時間承受著;其後母親與繼父再添兒女,成為混合家庭。碧既要與一個無血緣關係的繼父保持融洽關係,同時又要擔當女兒、家姐,甚至半個媽媽的角色,真不容易。 幫助來自愛 首先,要讓母女兩人明白她們的衝突,來自雙方建構而成。母親需要明白女兒內心的需求,她因失去生父的愛,更渴望從母親而來的關愛。女兒的此刻的沉默,與母親的責難,是無法改善母女關係的,所以必須鼓勵碧體諒母親在離婚的陰霾中,經歷了傷痛,情緒會常有起伏。而作為繼父的,也可多坦承教養子女的工作,聯手肩負起父母親的角色,在處理碧的情緒時多一份參與,減輕雙職太太持家的辛勞和心力,成為太太背後的強大後盾,慢慢嘗試用愛心去協助太太渡過離婚的陰影。 此外,也需要肯定母親愛碧之心,她知道女兒𠝹手後,亦深感內疚。作為母親,她可以讓女兒了解自殘是損害身心健康,多學習和嘗試表達自己想法。與此同時,鼓勵作母親及繼父,齊心肯定碧對學業的努力,給予碧於心理及家事上支援;他們也要教導其他兩個年幼孩子分擔簡單家務及自覺學習,讓碧有更多的寜靜空間去專注學業。在DSE的考試後,鼓勵碧擴闊社交圈子、發展個人興趣、關心社群,走出自我封閉的局面。   文章刊登在明報2015年7月29日A13版 – 談天說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