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23Nov

照顧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ADHD)孩子 家長留意6大要點!

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兒童在學校和家庭中表現得非常活躍和衝動,注意力不集中。對於家長來說,照顧過度活躍症的孩子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夠幫助孩子發展。 問題一:家長對過度活躍症兒童應有的態度是甚麼? 家長對過度活躍症兒童應抱持寬容、理解和支持的態度,同時不要過分寵溺他們。能夠多聆聽和理解他們的需要與興趣,並且給予他們積極的反饋和支持,讓他們亦能像其他小孩一樣發揮潛能,家長也要給予耐心,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態度、要求來配合。 另一情況是專注力不足孩子的父母二人關係不和/衝突/冷戰,或父母雙方在管教鬆緊程度不一致之下產生的爭執,作為孩子飽受煎熬。例如:孩子剛在專心學業,父母正在旁邊爭拗,試問孩子又怎能專注學習呢?假如父母不和是常態,孩子的專注力不足情況未必是病因,反而父母的不協調的現象有可能是孩子患上專注力不足症狀的始作俑者。大多數遇上這種父母關係的孩子,若父母衝突得到緩和,孩子便能各按其位,他們專注力不足的問題也得到改善。 如果家長有以上問題,多留意孩童的情況,如有需要尋求家庭治療師輔導,孩子有可能不藥而癒。 問題二:照顧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症孩子的六大要點是甚麼? 1. 溝通方面 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家長應該注意自己的語氣和表情,避免激怒孩子或令他們感到挫折。同時,家長可以學習一些有效的溝通技巧,例如指示宜清晰明確,逐項說出,並耐心重複和親自示範。 2. 行為管理 對於過度活躍症的孩子,家長需要建立明確的行為規範和界限。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積極的反饋和獎勵,並且對孩子的負面或衝動行為進行約束和懲罰。家長可以運用一些行為管理技巧,例如賞罰孩子時,要即時、合理及一致,或者運用視覺策略以加強孩子的正確行為,如用精美貼紙讚揚其正確行為。 3. 情緒處理 過度活躍症的孩子常常情緒不穩定,家長需要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教孩子一些自我控制技巧,例如深呼吸、放鬆練習和分散注意力等。同時,在孩子發脾氣時應先安撫情緒,在他們冷靜過後再說理。 4. 學習方面 過度活躍症的孩子學習困難,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共同制定適合的學習計劃和時間表,讓他們學會遵守和安排内容。在孩子學習時盡可能減少外界對孩子的干擾。家長可以幫助把孩子的任務劃分不同部分,分次完成,並且給予積極的反饋和獎勵。 5. 對外聯絡 家長應該與孩子的學校教師保持密切聯繫,以確保管教方法互相配合。家長可以告訴教師孩子的需求和困難,讓教師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例如:調適及安排近老師前排座位。同時,家長還可以參加一些家長會或者社區活動,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和資源,並且了解社區資源和支援服務,以便更好地幫助孩子。 6. 尋找心理學家/家庭治療師協助 過度活躍症是一種長期的神經發展障礙,孩子需要定期接受諮詢及觀察,以確保有穩定的發展。家長應該按照專家的建議和指示,保持與專家有良好聯繫以瞭解孩子的進步。 文章資料來源:「疫情下專注力的家中遊戲」。康志敏Janet Hong 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治療師文章在2020/9/23 明報主版刊登。

Read More
92023Nov

孩子經常「坐唔定」 係活潑定過度活躍?

孩子經常「坐唔定」?這是許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很活潑,這是正常現象,但也有一些家長會擔心孩子是患上過度活躍症,那麽到底該如何分辨呢? 問題一:甚麼是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症(ADHD)和普遍情況? 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症(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該症狀以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和衝動為特徵。研究顯示,大約有5%至10%的兒童有ADHD,而且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患上,根據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的資料顯示男女比例近乎是三比一。 問題二:如何分辨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症症(ADHD)的症狀? 1. 專注力不足 ADHD 的孩子通常難以集中精神,容易分心或忘記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他們可能會在做作業或上課時四處看、干擾他人或者表現出不耐煩的行為,甚至有健忘症狀,會經常遺失東西。 2. 過度活躍 ADHD的孩子表現得非常活躍,他們經常動來動去,不能保持靜止的姿勢。他們可能會在課堂上踢腳、晃動或者跳來跳去,或者在家中不停地走來走去以及說話過多,不能保持安靜。 3. 衝動性 ADHD的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衝動,經常表現出不適當的行為,不能耐心排隊等候。他們可能會在不恰當的時候說話、打斷他人或者表現出冒失的行為。 4. 學業和社交困難 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症的孩子可能會在學業和社交方面遇到困難。他們可能會難以完成作業、記憶事情、理解指示或者與他人相處。這些困難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和社交關係。 研究資料來源: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文章資料來源:「疫情下專注力的家中遊戲 」。康志敏Janet Hong 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治療師文章在2020/9/23 明報主版刊登。

Read More
92023Nov

助孩子走出恐懼 擊退選擇性緘默!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影響兒童社交和學習能力的疾病。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兒童在某些情況下不會説話,但在其他情況下卻能正常溝通。在這個情況,家長要擔當重要的角色幫助孩子應對選擇性緘默。 Q1. 選擇性緘默症對兒童有什麼影響? A. 選擇性緘默症對兒童的學習和社交能力有著重大的影響。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兒童可能會在學校和社交場合有機會遭受排斥和孤立,進而影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對其未來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此外,選擇性緘默症也可能是其他精神疾病的前兆,如社交焦慮症和抑鬱症等。 Q2:幫助孩子擊退選擇性緘默的方法有哪些? 1. 直接/間接溝通:首先,如果學校是發病的地方,嘗試鼓勵孩子建立同學的朋輩關係,成為朋友,互相幫助及溝通,可以邀請在家中玩耍,小組訓練、及參與課外活動,例如:球隊類團體合作運動,提升合作和團體社交能力,建立自信心和支援網絡,邀請老師和家長多鼓勵及讚賞孩子。 間接溝通是一種非正式的溝通方式,可以減少孩子面對的壓力和焦慮。例如,可以透過簡訊、電子郵件或網路聊天室等方式進行溝通,以幫助孩子逐漸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了解患者需要排除他們在學習方面是否出現困難,例如了解他們是否有語言障礙、特殊學習需要,如果有的話,需要對症下藥。 2. 藝術或遊戲治療:幫助孩子放鬆情緒,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透過繪畫、音樂和遊戲等方式,讓孩子學習如何表達自己。 3. 家庭治療:家長可以在患者康復中,擔當一個重要的協助角色,幫助孩子應對選擇性緘默。可惜,若果家庭中的成員關係錯綜複雜,有可能正是患者「有口難言」的原發地方。有患者每天忍受著父母關係敵對,時而大吵大鬧,摔東西,時而冷戰,再加上姻親關係不和,嫲嫲愛孫兒/母親也愛孩子,可惜嫲嫲與母親不和,影響婆媳關係、以及嫲嫲/父親關係,和父母關係,好像「六國大封相」,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的「有口難言」和社交障礙。試想一下父母是子女一面鏡,孩子在人際關係中無法令到父母從中學習相處,對維繫關係失信心,又怕講多錯多,不如少說話,甚至潛意識中,慢慢缺乏說話的信心。 亦有患者在家中是「小霸王」,位置和話事權凌駕於祖父母及父母之上,對在家以外的地方卻默不作聲,可能正是家中萬千寵愛,出到學校或團體的人士便忍受不到患者「小霸王」角色,而患者心感自己的位置在同輩中相對變得「渺小」,可能被欺凌及孤立,以至壓力和焦慮。 此外,有患者因為爭寵、手足關係差與父母不和諧,因而產生不滿,性格內向的孩子,有機會將不滿用自我防禦機制的壓抑內化,連對外間社交的說話因暗藏不滿或壓力也隱沒了。 如果家長有以上問題,多留意孩童的情況,如有需要可以向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治療師查詢。

Read More
92023Nov

孩子在家以外不說話未必因為怕醜!小心患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

有些孩子在外時不愛說話,即使被問問題也無法開口説話,這可能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害羞而是患有選擇性緘默症,這是一種影響孩子社交和學習的問題。以下我們將會為你解答甚麽是選擇性緘默症。 Q1. 甚麼是選擇性緘默症? A.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影響兒童社交和學習能力的問題。患者情況可以是在家中暢所欲言,但在學校或陌生的環境就完全不說話或無法說話,甚至無法打招呼。導致在學校難以結交朋友,影響學習和社交。 Q2. 孩子患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有哪些?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把選擇性緘默症描述為兒童的罕見心理失調。患有這種症狀的兒童和成人能正常說話和理解語言,但在某些社交場合卻無法說話。他們其他的行為和學習能力都正常。但是症狀的程度與保持時間顯然與害羞相異,譬如一個小孩在學校裏完全靜默,在家中卻能自由說話,如有陌生人在場可能又會令小孩靜默,不過如果小孩在跟朋友語音聊天的話他可能不會那麼安靜。 1. 較常見於女童:女童患上選擇性緘默症的發生率較男童高,是種社交焦慮、情緒行為障礙,患者擁有正常說話的能力,卻在特定情境中無法說話,極度焦慮迫使他們緘默,就算很想說話,也未能發出聲音。 2. 容易緊張焦慮: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通常容易感到緊張和焦慮,特別是與陌生人交流的情況下。 3. 平時對答如流,但在特定場合不説話:在熟悉的場合或與熟悉的人交流時,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兒童通常能正常溝通,但在特定場合下,如學校、公共場所等,卻不能與他人對話,有時只可以輕聲回答一或二個字、點頭、搖頭、面部微少表情、手勢代替說話。少眼神交流、表現閃縮和依賴別人代言,並表達高度敏感當意會到被人注視,患者便有退縮和停止表達自己的現象,避免成為人群中的朝點。 4. 與熟悉的人也不説話: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即使與熟悉的人在一起,也會不説話。 若果患者不是因為患上其他症狀,例如:自閉症、溝通障礙、精神分裂症、語言障礙等,家人發現患者有上述情況已經發生持續超過一個月,那麽孩子便很可能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家長切記多加留意孩童的情況,如有需要可以向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治療師查詢。

Read More
72023Nov

想紓緩強迫症?4種方法從日常生活做起

強迫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患者常常會感到強烈的焦慮和不安,並且需要不斷地重複某些行為或思維來緩解這種感覺。 Q1. 如何紓緩強迫症? A. 良好生活習慣:做一些自己可以簡單並專注地去做的事情,例如每天保持規律的室外運動,可以是慢跑、游泳等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保持規律的睡眠、飲食均衡和減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入。 親友支持:可以向親友傾訴煩惱。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肯定可以幫助患者紓緩症狀。親友可以通過表達關懷和理解,幫助患者感到被接納和支持。 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克服強迫症的重要步驟之一。患者應該學會接受自己的弱點和不完美,並學會給自己正面的評價和支持。 培養興趣:培養自己的興趣可以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例如可以嘗試學習新技能、閱讀、旅行等方式來發掘自己的興趣。 Q2. 為何疫情下讓强迫症患者數目增加? A. 平時工作繁忙的父母,通常關注的議題是圍繞學業的話題為主,父母與子女真正傾心事的時間少之又少。如果孩子在小學階段,父母用從上而下的管教模式是有規管孩子的需要,而孩子的學業壓力相對中學較輕,安排玩遊戲時間相對寬鬆。若果缺乏溝通的孩子成長到達生理和心理變化的青春期,是子女自我認同感及自信心成長關鍵期。子女從一個愛聽從指令的孩子有機會變成個因希望表達自己與父母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開始「駁嘴」、朋友影響力大,出現反叛期。疫情下,留在家中工作父母跟青春成長期的子女日對夜對,容易將平時「隻眼開隻眼閉」的問題看得實在或有可能放大了。例如有個家庭,子女只能在家上網課,未能外出及與同學交流。子女困在家無聊下,易沉迷電子產品,此時,這位兩職母親在管教時,為避免他們繼續長時間玩電子產品,常與子女起衝突,由期望變失望,相方感覺困擾。在情緒困擾和壓力下,女女患上強迫洗手、而母親因關注家人染疫,用特有的一系列清潔規矩去強迫家人遵守,繼而與仔仔起爭執,母親的強迫更轉移用長達2小時去沐浴,由於女兒和母親患上強迫症的早期特徵, 便嘗試尋求家庭輔導。最後大家平靜地互訴心事,子女向母親道歉, 並承諾減少上網時間,而母親向子女表白自己內疚的心聲,父親在旁協助相方冰釋前嫌,並向母親表達欣賞兩職太太的付出,承諾多參與子女的溝通,多點理解和接納家人。 如發覺自己或身邊人有強迫症症狀並影響生活,建議盡快向家庭治療師/心理學家尋求協助。若患者得到家人到支持,對患者的康復進展有著正面的作用,容易共渡難關。 文章資料來源:勿讓疫情下,患上強迫症。作者: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及家庭治療師

Read More
72023Nov

強迫症原來會遺傳?患者多為完美主義者?

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會表現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以及焦慮和壓力等症狀。許多人認為強迫症是由環境和心理因素引起的,遺傳因素也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下我們將探討強迫症與遺傳的關係,以及為什麼強迫症患者多為完美主義者。 Q1. 強迫症跟遺傳有何關係? A. 強迫症與遺傳有可能連上關係。由家屬疾病史的研究發現,強迫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姊妹也有此症的機率是5%左右。 Q2. 強迫症患者多為完美主義者? A. 首先,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明明知道強迫思想及行為是不明智,其思想和行為不會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更會影響日常生活能力,而完美主義則是一種人格特質,在特定情況下可以推動人們進步,兩者是有區別的。 強迫症患者有可能會表現出的完美的傾向。他們傾向於追求完美、精確和有序,對任何不完美的事物都感到不安和煩惱。這種完美傾向可能是因為強迫症患者的大腦神經回路中的杏仁核和紋狀體等區域與情緒調節和行為控制相關。這些區域的功能異常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從而表現出完美傾向。 此外,強迫症患者的完美傾向也可能與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有關。家庭教育方式的過度保護和過分關注細節等因素可能導致孩子形成完美主義傾向,因此,強迫症不一定是完美主義者,但完美主義者會增加患上強迫症的風險。 文章資料來源:勿讓疫情下,患上強迫症。作者: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及家庭治療師 研究資料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任李政勳《強迫症其實是心理防衛!醫:單身者「這原因」更易患病》,優活健康網。

Read More
72023Nov

常反覆確認門有否上鎖?小心3大強迫症症狀!

你是否試過不斷檢查門有否上鎖、不斷洗手?強迫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通常有強烈的想法或無法控制重複行為,進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強迫症患者往往會不斷重複某些行為。 Q1. 強迫症是什麼? A. 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會表現出強烈的想法和行為,患者心裏明知這些想法和行為是不智,卻不能擺脫的,他們卻無法控制地持續去思考某些畫面或重複做某些行為,病情愈嚴重就愈重複,消耗時間便愈來愈長。 Q2. 強迫症有哪些症狀? A. 以下是強迫症常見的症狀: 1. 強迫思想:是指一些不斷重複的思想。患者雖然知道這些思想是多餘的,但卻阻止不了這些思想的出現,並覺得非常厭惡。常見的強迫思想有反覆思索、懷疑和「儀式」,例如無休止地跟自己爭論做不做一些事情,懷疑你的車子曾輾過行人或沒有鎖好門窗、或者要不斷確定一些事物有沒有跟著絕對正確的程序或擺放在平衡或正確的位置。 有些患者會在腦海中不斷浮現一些纏繞的思想或影像,例如一些令人不愉快,震驚或褻瀆的單字、短句或押韻句,或擔心做出一些和你的性格完全不符的暴力或色情行為。患者雖然知道這些想法並不合理,但就是感覺不能擺脫這些思想。最初強迫思想的清晰度或真確性可能因人而異,但隨著病情更深,患者可能會因為這些思想變得愈來愈困擾,甚至無法應付日常的生活,並造成其他人的誤解。 2. 強迫行為:他們會不理性地憂慮某事件的發生,因而重複出現強迫行為去防止不理性的想法。例如患者不斷檢查爐具是否關閉、害怕患上新冠肺炎而花數小時不斷洗手、或嚴格執行排列物件的次序/角度去避免不快事情有機會發生等。 Q3. 強迫症是先有想法,跟著採取行為嗎? 強迫病患者會執著於完成強迫想法或行為,他們認為阻止不幸的事情發生或者洗滌,以免自己持續去忍受恐懼、內疚或緊張感覺。強迫症的患者通常先有想法, 後延至行為,例如不斷「思想」去檢查門有否上鎖,因為阻止有賊入屋,直至無法忍受自己負面「思想」去到極點,便直接用「行動/行為」來紓解自己的恐懼…等的感覺,亦去防止不理性的想法從而得到安慰。可惜,患者自從採用強迫「行為」後,誤以為可以令自己好過些,便會開始投入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去強迫這些行為。 Q4. 強迫症男女患者的比例如何? A. 每五十個人之中,約有一個人在一生中在某時段會患上強迫病,男女的發病率相約。 Q5. 兒童會患強迫症嗎? A. 兒童有輕微的強迫行為,例如很仔細地擺放他們的玩具或避免踏上行人道的縫隙上。 孩子這類的行為常隨著他們長大而消失。強迫症在青年時期或廿歲出頭開始發病,男性普遍比女姓早發病。 文章資料來源:勿讓疫情下,患上強迫症。作者: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及家庭治療師

Read More
32023Nov

購物狂買到負債纍纍?教您4招管好銀包!

購物狂是一種心理問題,在香港並不罕見,因過度購物而負債的情況也逐漸成為常態。 Q1. 在香港過度購物成為「購物狂」的情況如何? A. 當人們過度購物時,往往會造成高額的債務。在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消費水平,以及方便易用的信用卡,也使得人們更容易陷入財困。許多人認為購物是一種消遣方式,可以緩解壓力, 有機會形成了購物狂的症狀。有研究在2017年4月訪問了500位年齡介乎18至29歲的在職成年人,31%的受訪年輕人背負債務,平均欠款額達37,000元,有7%受訪者的欠款更高達50,000元或以上。 Q2. 控制消費小貼士: A. 1) 以現金支付方式代替使用信用卡,或降低信用卡限額或將信用卡交給家人,可有效改善亂買東西的習慣,加強控制自己的消費能力,避免衍伸出債務等新問題及陷入惡性循環。 2) 培訓財務管理習慣:學習提高金錢敏感度和財務管理、規劃每個月的支出預算表,有助降低購物衝動。此外,養成記帳習慣,既可以開源節流,又能減少無意間形成的衝動性消費。 3)建立自信、培養興趣及靜觀減壓:部分人因缺乏自信,會透過衝動購物填補自己認為不完美的缺陷,以提高自尊心與自我認同感。因此,學習建立自信及自我價值,可有助降低對物質的依賴。亦可以藉着運動、聽音樂或靜觀減壓等有助釋放內心的焦慮,填補心靈空虛,從而降低衝動消費的意欲。 4)購物狂是一種購物成癮心理狀態,他們可訓練自己買物品時停一停,想想後果,以免後悔和內疚,無需太重視物質,-時的衝動消費只會滿足當下的快感,不會填補內心的空虛。 5)處理內心的空虛,如果同自身的心結/「痛點」有關,若果曾經經歷人生不如意的心結或長久煩擾自己的「痛點」的人們,有可能藉着購物來轉移或逃避處理核心問題,敬請考慮尋找專業的輔導服務去解構核心問題。 研究資料來源: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揭示年輕一代面對財務困境》 文章資料來源: 「拆解女性鍾情手袋之謎」作者: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及家庭治療師,文章在《心活誌》Mind & Life 2022年珍藏號85期P.10 Woman’s Mind 專題故事內的專家Q&A刊載

Read More
32023Nov

女人是天生「購物狂」?為何女士比男士較易變成「購物狂」?

購物是現代人的一種消費行為,也是一種常見的休閒娛樂方式。然而,有些女性經常購物,甚至成為購物狂,這是為什麼呢? Q1. 為何女生成為購物狂的機率比較高? A. 有很多原因令女性更容易成為購物狂。首先,女性在廣泛層面的購買物品相對重視,對物品的外觀和質量看得較仔細,對品牌和時尚也為之關注,因此更容易受到商業行銷的影響,及注重自己的形象。例如:以女性手袋來說,外出除需要衣服、鞋襪、飾物,手袋也是重要的襯搭,而手袋有不同品牌、品味、價值、又可突顯身份認同感、獨特性、優越感及貴氣,所以可能一個人可以擁有很多不同類形的手袋。另外,女性易傾向於購買美容、保健和服裝等商品。 Q2. 女生成為購物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是什麽? A. 女生更容易成為購物狂的原因可以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來解釋。生理上,女性的購物狂行為可能與荷爾蒙有關。在月經前期和中期,女性更容易感到情緒波動和壓力,因此更需要釋放情緒。此時購物就是她們釋放情緒的一種方式。另外,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期間,也會因為荷爾蒙變化而增加購物狂的傾向。 心理上,女性在產前產後抑鬱焦慮,有可能影響消費行為。女性在現代社會中,女性扮演著多樣的角色,可以是職業人士,也可以是家庭的管理者和照顧者。這些角色讓女性的壓力更大,也更容易感到焦慮和不安。購物可以成為她們釋放壓力和緩解焦慮的一種方式,以獲取短暫的快樂。 最後,女性在家庭角色位置,較大比數是照顧子女及長輩的家庭核心成員,以致一家人的家庭食用品、老年人、成年人以及嬰初兒物品的購買者。若果說女性較男性為感性,她們受到壓力和情緒波動的影響,便有較大機會用購物也成為她們釋放情緒的其中一種方式,而且她們擔當的家庭位置便更特顯各方面購物的數量和多樣化。  如察覺有購物狂的親友,請考慮尋求輔導心理學家或家庭治療師的協助。 文章資料來源: 「拆解女性鍾情手袋之謎」作者: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及家庭治療師,文章在《心活誌》Mind & Life 2022年珍藏號85期P.10 Woman’s Mind 專題故事內的專家Q&A刊載

Read More
32023Nov

經常「碌爆卡」?3大強迫購物症特徵您有冇中?

隨著網路購物的普及和方便性,越來越多人有網上購物的習慣。但是,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購物而失去控制,導致經濟上的困難和負擔。以下將介紹購物狂的特徵,以及購物行為和健康之間的關係。 Q1:「購物狂」是什麼? A. 心理學上,強迫購物症(俗稱「購物狂」)是一種成癮行為,患者經常無法克制自己內心的衝動,不考慮後果及自己的財政能力衝動購物,進而導致了財務上的問題。購物狂可能與個體的心理狀態和個人關係有關。例如,購物狂可能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購物是令他們獲得自我安慰的其中一個方式。此外,購物狂可能會試圖通過購物來滿足社交需求或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Q2:3種「購物狂」的特徵是什麼? A. 1)浪費式購物:有些人經常有消費的想法,高頻率地購買許多不需要的東西,藉消費獲得快樂,從⽽越買越多,喜好大量購物以至超過自己經濟承擔的能力,甚至被迫失學、失業、破產、盜竊、偷用他人信用卡簽帳、債務危機及家庭關係破裂。 2)無法控制消費衝動:某些人缺乏自控能力,明知自己不太需要大量購買該物品,由於心裏忐忑不安,無懼「碌爆卡」及無空間放置購買物品,仍然無法控制消費衝動,直到完成購買,心情會有片刻舒服感覺,可能回家後又開始後悔及內疚,令到患者經常處於快樂與痛苦的情緒爭紥邊緣。 3)伴有情緒問題:部分經常衝動購物的人可能伴有鬱躁症、焦慮症、強迫症及囤積症。情緒的高低也會令他們有購物的衝動,如強迫症或焦慮症會驅使他們一定要購物,尋找消費後的暢快感及優越感,以消除焦慮,但他們在購物後可能仍不滿足。 4)如果人們曾經沉重傷害,長久未能釋懷,例如:父母離異、童年創傷、長期網上欺凌、親人離世等,他們有可能害怕觸及心中痛處,便盡量壓抑,拒絕將情緒表達出來,或會傾向逃避面對問題,引致累積的困難越積越多,像雪球般越滾越大,直到臨界點。繼而導致有可能借瘋狂購物作為緩解負面情緒及自我調節自己沉重的傷痛。 如察覺自己或身邊人有購物狂的跡象,建議盡快尋求輔導心理學家或家庭治療師。 文章來源:  「孝順女為何變購物狂」. 作者: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及家庭治療師,文章在2017年2月21 日《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 文章資料來源: 「拆解女性鍾情手袋之謎」作者: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及家庭治療師,文章在《心活誌》Mind & Life 2022年珍藏號85期P.10 Woman’s Mind 專題故事內的專家Q&A刊載

Read More
32023Nov

唔想眼光光等天光?9招助您紓緩失眠!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它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以下會介紹失眠對身心的影響,以及8種紓緩方法。 Q1. 失眠對身心有什麽影響? A. 失眠會對身心健康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身體方面,失眠會導致疲勞、肌肉酸痛、頭痛、噁心等不適症狀。長期失眠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綜合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心理方面,失眠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使人易怒、焦慮、抑鬱等。還會影響人的認知和注意力,降低工作和學習效率,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 Q2. 紓緩失眠的9種主要方法: A. 1. 固定睡眠習慣:若上床後 20分鐘未能入睡,提醒自己遠離床鋪,到大廳做令自己放鬆的事情,例如讀無聊書本、拉筋或體操動作, 等待有睡意才上床,無需刻意看鐘,重複幾次,直到睡著。避免因無法入睡而產生無形的焦慮,跟著會更難入睡。 當決定睡覺就上床躺下,保持同時間起床,換取較長及較佳睡眠效率,並且避免午睡,以免打亂生理時鐘。晚間選擇一個安靜及昏暗的房間去睡覺,可以運用舒適安眠的音樂來伴隨入睡。 2. 飲食控制:避免攝入過多的咖啡因、糖分和酒精,這些物質會影響睡眠品質。此外,還應注意晚餐的時間,晚餐應該在睡覺前2至3小時就結束,食物應該易於消化,避免過度飽腹。 3. 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睡眠。但是,要注意運動的時間和強度,最好在白天或傍晚進行輕度運動,不要在晚上進行高強度的運動,以免影響睡眠。 4. 電子產品:在睡覺前避免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這些產品會釋放藍光,影響睡眠。如果必須使用這些設備,可以嘗試使用防藍光螢幕或調整設備螢幕的亮度和色溫。 5. 保持環境漆黑:睡覺時保持房間黑暗,使用遮光窗簾、眼罩等工具幫助睡眠。黑暗環境可以促進褪黑激素的分泌,説明身體進入睡眠狀態。 6. 房間溫度:保持房間溫度適宜,不要過熱或過冷。一般來說,室溫應該在20至22攝氏度之間。 7. 做放鬆練習:進行深呼吸、靜觀等放鬆練習,有助於減少身體和心理的壓力,促進睡眠。這些練習可以放鬆身體、放鬆大腦,並有助於調節情緒。 8. 避免喝酒:酒精會影響睡眠,因此要避免在睡覺前喝酒。酒精可以使人更容易入睡,但會降低睡眠的品質。 9. 正確生活模式:床只是用來睡眠,讓「使用床」和「入睡」變成制約,以免讓自己在床上作其他用途,使腦部產生混亂,改變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例如:避免使用藍光電子產品,因藍光有活化交感神經用途,令精神亢奮,所以需要改變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 尋求輔導改善失眠的症狀,可以減少對「心理輔導」一詞想得太過負面。透過與輔導心理學家對談,受助者會從中認識更多自己的內心和情緒,並一步一步找出失眠的原因,從而「對症下藥」。 文章資料來源: 「你有失眠嗎?」. 作者: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及家庭治療師,文章在2020年12月8日《明報》報章「談天說道」環節刊登

Read More
32023Nov

3成港人受失眠困擾?剖析失眠成因!

失眠是指在晚上難以入睡、不能持續沉睡,或過早醒來無法再入睡,導致白天感到疲倦和不適,甚至影響情緒。在香港,失眠也是一個常見的問題。 Q1: 失眠在香港的普遍情況是怎樣的? A. 失眠在香港的情況是普遍的, 根據明愛專上學院的研究顯示,按數據推算約有220萬港人,即大約3成人受失眠困擾。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失眠問題。此外,失眠也與年齡有關,年齡越大,失眠的發生率也越高。如果長期出現失眠,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Q2: 失眠有哪些原因? A.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是患者受到工作壓力、情緒病、更年期、親友離世、痛症影響等等。因為生活模式,好似輪班工作、吸煙、喝咖啡、對噪音及光線敏感,亦會影響睡眠質素。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見原因: 1. 心理因素:人們經歷曾經歷童年陰影、親友離世、長期未能適懷的創傷或各種壓力造成的煩惱,會產生煩惱和焦慮,影響睡眠質素。 若患者在晚上準備睡覺時,開始擔心自己將會失眠,令腦部產生負面反應,便有機會產生焦躁感,更加難以入睡,形成惡性循環。 2.生活模式:睡覺時吃得太餓或太飽,在床上工作、看電視、使用手機或電腦,睡前煙,或睡前喜歡喝含咖啡因或其他刺激性的飲品等。 4.服用藥物的副作用:一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影響睡眠,例如抗抑鬱藥、利尿劑、抗過敏藥等。 相信大家明白適當的睡眠能夠增進人體的細胞修復,讓身體得到適宜的休息,用以消除身心的疲勞,幫助日間身體的吸收營養,強化腦部記憶及調節學習的效能。盼望大家在一天忙碌過後,可以享受甜夢和充足的睡眠。 如果大家每星期有3天以上失眠,繼而導致日間出現疲倦、情緒煩躁、難以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繼而影響日常生活,建議盡快尋求輔導心理學家協助。 文章來源:  你有失眠嗎?作者: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及家庭治療師,文章在2020/12/8 《明報》報章「談天說道」環節刊登 資料來源: 明愛專上學院《忽視失眠 眼光光等天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