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出世, 只是一張白紙而已,由零至六歲是幼童腦部發展的高峰期,也是父母和他們互動最為頻繁的時期, 因此呼應到腦部發展的黃金期,父母們當努力揮動著你們的人生畫筆在子女的「白紙」上盡力為子女繪畫一幅美好的圖畫。可能,父母未必意識到自己作為子女的「人生導師」角色是這麼重要的。 其實父母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吸引著幼孩的視線。孩子在觀察父母行為之後,會讓父母成為自己人生的學習對象,但是孩子是否有足夠能力去分辨及選取那些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應該去學習,那些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當引以為鑑而選擇不應跟隨呢? 觀察學習Vicarious Learning 心理學家在硏究人們時,特別是孩子的行為,了解到孩子從觀察人們生活過程時, 會「模仿」他們的行為。而這學習形式,孩子不需經過漫長的嘗試或從錯誤經驗中親身經歷而得到,而孩子是透過觀察人們而學到。如果父母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孩子藉此從父母中,學會生活技能、禮貌、語言及生活習慣等。 曾經有一家庭個案,男孩子六歲, 孩子與母親關係密切,以往母親是個簡單、直率及愉快的家庭主婦。自母親懷疑父親有第三者後,母親情緖變得暴燥、忿恨、挑釁及粗言穢語,經常以涙洗臉, 在旁的孩子一言不發, 全看在眼裏。後來,兒子就讀小一的班主任邀請父母見面,表達近日他們的兒子在校不專心,常發白日夢及開始欠交功課,有一次為排隊的先後次序與同學爭執、罵粗話及大叫後便落淚,老師希望父母可以探討一下兒子情況及協助他改善現狀。 此時, 母親如夢初醒,發現兒子不知從何時起,也像她一樣,變成一個粗暴、亂發脾氣的人,孩子眼睛常盯著自己。母親頓時聯想到可能自己心情欠佳,一方面忽略對孩子的關心,另方面,母親情緒影響了孩子,孩子因母親心情低落而難過,最後連母親的負面情緒及行為孩子透過觀察學習去「模倣」成為自己的日常行為。起初她以為是父母二人的婚姻問題,却忽略了孩子為父母親關係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發展。於是她與先生商量,決定三人一起尋求家庭輔導。 在會面中,父親坦白地向妻子及兒子表達在過往兩個月開始與一個女舊同事見面,本來希望了解一下最近公司的人事重組,後來才知道她因被遣散之後, 繼而失戀。父親以為作為普通朋友聽她訴苦吧,怎料她向自己表達愛意,父親已清楚表達自己是專一丈夫,絶不會與她談戀愛。 在輔導員鼓勵下,先生向太太及兒子表達因這件事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以表示歉意。他同意輔導員分析自己低估了情況的嚴重性,並承諾不會再與這女子見面。希望妻子原諒自己的魯莽及希望兒子明白父母仍然是心愛對方及愛護孩子的,父母一起承諾日後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始末及保持對他的關心。 父母特意提到曾經與老師見面,表達對兒子在校表現擔心,並詢問由來,經兒子証實與母親之前想法相同,他表示自己常以母親的行為作學習對象。此時,輔導員讓母親給予孩子正面的同理心,明白孩子以自己為人生榜様,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其實,母親也只是一個人,未必做到事事完美,日後自己做錯事會主動向他道歉,希望兒子成長時,慢慢學懂在觀察學習時,選擇正確的行為去跟從。父母感到幸運有一個關心自己的兒子, 希望大家重新調整自己的工作、學習及心情去面向將來。 在這個案中,孩子的問題能及時被發現, 家庭幸運地可以合力修補關係,亦讓父母及孩子從錯誤中得到反思,轉危為機。可惜,有些家長未必有相同的危機感,或者未來得及調整引發孩子透過觀察學習父母的負面行為之前,孩子的已泥足深陷,不能自拔。因此,誠意邀請父母警惕自己一言一行,作個孩子的好榜樣。 本文章亦同時刊登於 Ohpama.com 子女的人生導師

逆境自強
相信每個人總會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艱難險阻,人在面對逆境時,因採取不同取態,而有完全不同的結局。作為父母,要面對自己的子女在逆境中掙扎求存的狀況,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抗逆力 父母都希望子女在逆境中能擁有面對逆境的能力及耐性,子女能夠處之泰然去勇敢面對困難,而且用努力拚搏的心去迎接挑戰,並發揮自己內在潛力,在適當時機尋找外界資源(包括父母、朋輩及師長)。他們不斷從失敗的經驗中思考成長,跌倒再爬起來,堅持不放棄的態度,讓自己儲備足夠的能力,等待時機成熟時,再接再厲,直到克服挑戰。 「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以上所提及子女的抵抗逆境的能力,視乎子女有沒有足夠的抗逆技巧去面對困境,以下是一些未能在處理逆境的心理學狀態以供家長們了解。心理學家曾探討有關因果關係及人的行為對周邊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明白到人們與生俱來有能力從過去經驗中,學會適應環境。若人們發覺這種因果關係不再存在,及他們的行為未能達到預期的結果,從而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叫「習得的無助」。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猶太人被德國軍人在集中營中大屠殺時,當時那些倖存者被救後,竟然拒絕其他人對自己的關心和鼓勵,心態好像等待處決的同伴一樣,感到無助及無望。相信大家會感恩大屠殺已經過去,亦明白這只是一個舉例。不過現今社會,筆者看到近年在初中學生群中,彷彿呈現這種無助及無望的心理狀況,令家長感到事態嚴重,前來輔導中心求助,當中的個案與小六呈分試有莫大的關連。 現時的小六呈分試,校方會在小五、小六期間,向學生們分三個階段作成績評核,通常是五年級下學期及六年級上及下學期。教育局將根據3個小學呈交的學生成績名次,加入每間小學從過去畢業生的升中入學前測驗的成績作調整,給予小六生一個分數。然後,教育局用這個分數將學生由高至低順序排位置,繼而將全港學生分為第一(band 1)、第二 (band 2)、及第三 (band 3) 的3個派位組別。學生們3次呈分試的成績會決定他們的中一派位組別及派位的結果。如果學生於3次呈分試中均名列前茅,考獲Band 1成績,學生能夠入讀Band 1中學的機會就更大。 大多數家長有見及此, 都紛紛努力為孩子在呈分試之前,為作好充份準備,督促孩子做練習及試卷。本來家長為子女作好事前準備工作的出發點是好的,然而,引發孩子們感到除課堂常規性的作業及測試以外,再添上額外的學習壓力,或許會令孩子日後學習帶來的沉重壓力,可能是家長始料不及。 從輔導個案中,那些孩子已經過一輪呈分試的洗禮,順利地入讀自己心儀且排位較好的中學後。部分孩子漸漸在情緒方面出現波動,無心上學。這些同學表示不想繼續辛苦讀書,對前途失去方向。他們慨嘆現今讀書很辛苦,不如馬馬虎虎就算了吧。其後,他們在輔導過程中解釋,因為父母在堅持給予子女操練過程中,引起了多次衝突,大家失去互信及和諧的關係。父母心感歉意因為强迫子女過渡「操卷」而打破家庭的關係,讓子女在負面情緒下學習。久而久之子女對學習失去興趣,他們的心理狀態就處於「習得的無助」,拒絕父母對自己的補償和關懷。其實那些父母看到孩子處於的無助心情,自己也有內疚,慨嘆自己不應讓子女承受這樣大的壓力而到現在的處境。 這些父母回想子女在小學階段是勤奮上進的孩子,現在升上中學變成怠慢懶惰的學生。他們明白要建立一段鞏固的親子關係要經歷長時間的培養,一旦要破壞只是瞬間的時間,他們同意輔導方向需要重新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處理子女的情緒及重拾他們對學習的熱誠及衝勁,亦明白需要花漫長的時間去處理這些事情。 相信沒有父母在子女出世後,便立刻懂得怎樣去做一對好父母,大家只能與孩子互動時,父母透過觀察及慢慢摸索到孩子的內心真正的需要。若子女遇到難關,父母協助他們用正面的態度去處理難題及管理自己情緒,放下被別人批評的包袱後,迎難而上,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父母從而學會怎麼樣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良好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