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敎育制度中,相信每個孩子在不同程度下,忍受著學業所帶來的壓力已達到一個極高的水平,然而每個孩子在努力學習後,無論成績是否達致他們所預期的效果,孩子總會喜歡被父母讚賞,如果「父母的讚賞讓孩子深刻記憶」,他們透過日後不時重溫父母的正面肯定,繼而將「被父母讚賞」的時刻由短期記憶進入穩固的長期記憶。以後,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與過往學習的片段連結在一起,他們腦海裏面自動將上次父母的讚賞的經驗進行重溫,即時增強自我學習的推動力,於是在學業上便可以加能加力,相信這可能是父母希望見到自己孩子努力學習的現象。那麼,父母會詢問如何能夠造就到「父母的讚賞讓孩子深刻記憶」? 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 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可以幫助孩子深刻記憶,這效應是指人的一種聽力選擇能力, 在一個雞尾酒會中, 當眾人談論著不同的話題,我們卻能自然聽到其中有關自己的事。我們能夠忽略背景中其他人的對話或周邊的噪音, 我們可以專注聽到自己朋友的說話內容。此時,若是遠處忽然有朋友叫自己的名字時, 我們會即時注意到。叫自己名字的人仕說話的音量「感覺上」會是其他聲音的三倍。原來, 聽覺皮層會增強某些聲音, 而削弱其他聲音, 當人類對一件事物特別專注時,對其他事務的專注力就愈少。 若果父母在談論一般閒話家常的瑣碎事情,中途轉移內容,談話中加入孩子的名字,然後父親向母親描述該孩子值得讚賞的事情,最後母親再一次肯定及認同剛才父親所說孩子的優點。雖然孩子身邊忙著自己的小玩意,可以是玩遊戲, 看電視及同其他兄弟姊妹交談, 本來沒有為意父母的談話內容, 倘若父母在談話途中,牽涉到該孩子的名字,即使該孩子在忙碌中,他會隨即將注意力由忙碌的事情中,短暫抽離,將專注力投放在父母談及有關於自己的事情中,當該孩子對「被讚賞的事情」特別專注時,對其他事務的專注力就愈少。據雞尾酒會效應描述孩子即時所聽到有關自己「被讚賞的事情」的音量「感覺上」會是其他聲音的三倍,該孩子在「被讚賞的事情」上會因而印象深刻,較容易將這件「被讚賞的事情」絡印在腦中成為長期記憶,日後經常在腦海中重溫,作為強大的學習推動力。 孩子是聰明的一群,他們會選擇及過濾一些喜歡聽的信息,然後判斷自己想聽信息才用心去記住,換而言之,醒目的父母亦因應孩子的取向而變通 ,運用雞尾酒會效應來見招拆招,不單能增進親子互動,亦可加強孩子學習推動力 ,達致雙贏局面。 本文章亦同時刊登於 Ohpama.com 增強孩子學習推動力

如何讓孩子坦然面對尷尬埸面?
你們的孩子曾經因穿衣服前後倒轉、扣錯鈕扣、表演時將歌詞唱錯、在校制朗誦比賽表現失準、或在校內口試作答時詞不達意等原因,而感到即時尷尬或無地自容。事後,估計孩子會對這些在公眾場所犯的小錯誤耿耿於懷,導致心情低落,有可能導致日後面對同類的事情失去信心,你們為此局面,難免有點束手無策! 「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 以上情境就如心理學原理的「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硏究員在實驗時:讓一青年人穿著一件與當事人身份及氣質不符的幼氣卡通公仔T-shirt,進入一間有5個人的房間,事後穿T-shirt的當事人以為有高達百分之五十人的目光投射向自己身上而尷尬不已。然而,專家詢問在房間內的5個人,則僅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人注意到他的衣著。 從以上硏究啓發到因當事人做了尷尬的行為,而錯誤解讀到其他人會著意地發現自己的尷尬行為,因此錯誤推論到其他人或許會取笑自己,甚至當事人為自己貼上負面評價的標籤。再者,當事人為害怕自己的尷尬行為在眾人面前再出醜,引發日後變得多疑及憂心。據研究統計,別人對當事人的注意程度,只有當事人自以為應該有的注意程度所佔比重的一半。況且,別人就算注意到當事人的尷尬行為,事後可能很快就遺忘,因為人們只會關注一些跟自身有連結的事,所以沒太多人像當事人那樣關注他的出醜行為,多數人根本不會在意與自己連不上關係的事情。誠然,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事後產生的負面情緒源於當事人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大而已。 籃球主將「重出江湖」 筆者曾有一個案,案主是一名13歲男同學A,為籃球隊主將之一,入球無數。可惜,他在一次比賽的決勝負環節,入球失誤,事後他責備自己牽連到其他隊友輸了該埸賽事。並感到自責和內疚,並傾向運用「轉牛角尖」的不理性思維去解讀自己的投籃失誤為未夠盡力,隨後A同學藉詞自己患病,需要暫時退出球隊。事後,球隊作賽時,可能因失去這位主將而連番失誤,於是隊長連同隊友前來探望A同學,榮邀他再參賽,那時A同學雖然很感動,但實在對自己的球技沒太大信心,最後決定將整件事的真正原因和盤托出。他萬萬意想不到的是過半數的隊友已忘記他在當刻的失準,此外,接近兩成的隊友完全記不起他的失誤,即使只得另外兩成左右的隊友有印象他的投球失準,隊員不單沒對A同學有任何怨言,還反過來安慰他投球失準是經常發生的事,不用內疚。他們只記起A同學多次為球隊取勝,所以希望他「重出江湖」。A同學才仿然大悟,亦感到欣慰,原來自己是這麼值得隊友讚賞的隊員。 阻礙孩子迎難而上的心 從A同學的事例中,你們可以再一次引證這個聚光燈效應,像以偏概全的現象一樣,帶來這孩子的負面效應影響到他對人、對事帶來錯誤判斷及刻意逃避再打球,差點失去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及阻礙這孩子培養迎難而上的心。 惡性偱環 孩子常認為旁人在關注自己,而因說錯話、表錯情感到困窘,或許在事前因錯誤判斷別人會在進行過程中作出比預期多的批評,而間接影響到即場的水準,讓事情由原本孩子應該有較佳表現的水平,而不幸跌入失準的表現狀態裡,讓孩子感到失望及難以接受自己失準的結果,帶來日後變得逃避再去面對同一場合,形成惡性偱環。事實上,一般人在意自己甚於他人,所以你們可以用這效應對孩子講解,安慰他們放輕鬆點,不用過度解讀。 這現象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孩子停止將自己的問題放大,或可轉移注意力,嘗試心理調節自己的呼吸,深呼吸數次,再勇敢地將原先負面的想法停止,提醒自己別人的注意力並不在孩子身上,其次孩子需要調節自己的情緒到正面思維,例如你們可用以前孩子的成功例子來鼓勵此時此刻的他們,讓正面思維驅使自己盡快恢復狀態。何況,尷尬行為只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一定可以跨過的。既然孩子從聚光燈效應中,明白到其他人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自己身上,那麼孩子做錯事後,又何必太介懷呢! 本文章亦同時刊登於 EVI兒童教育資訊網 如何讓孩子坦然面對尷尬埸面?

糖黐豆的母女關係
自我分化 self-differentiation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 與家庭成員透過自我分化歷程,分辨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為,肯定自己擁有獨立的思想和情感。若個人對家庭成員面對親密的聯繫有較高的需求,或是過分依賴家人,便促使個人與其家人產生較强的情緒依附,及未能清楚界定自己與家人之間的距離,形成與家庭過分糾纒的關係,引致他與其家庭成員關係相互抗衡。其實每個人需要從朋友中得到友誼和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並成功地讓自己與家庭成員的關係從互動中,取得平衡及有效管理情緒,便是自我的分化成功歷程。 筆者想起一個案,一家六口,父母及一女三子,夫妻關係不和,父親已退休,母親是家庭主婦,與已婚的大女兒關係對比其他三位兒子更密切,形成女兒同母親關係糾纏,及自我分化低的情況。女兒與母親產生較强的情緒依附是有跡可尋,據母親回憶她與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關係亦緊密。 女兒與母親各自拼命為兩代原生家庭付出,造成女兒越投入原生家庭的事務,其餘三位弟弟就越袖手旁觀,三位弟弟依靠大姐幫忙便更多,於是女兒與母親關係就形影不離。女兒享受著母親源源不絕的欣賞與肯定,女兒自我價值就再被提升。近幾年,母親常與父親為瑣碎事情爭吵,便將情懷投放在溫馴的大女身上。 大女因為父母喜歡品嚐自己一手好菜,便在娘家繼續像未婚前為他們煮飯,並邀請丈夫放工後,回娘吃晚餐,飯後才雙雙回家,抵達家門已是十時多。新婚初期,大女原本與丈夫相處融洽,先生慷慨地讓太太極度投入原生家庭的事務中,未有怨言。其後,丈夫發現太太緊張其父母的事情更甚於關注丈夫及老爺奶奶的事務,並且,星期日兩夫婦各自到兩方的原生家庭聚會。久而久之,丈夫開始有埋怨,相方經常因為太太對原生家庭的過份投放 力度及時間而爭執,太太覺得丈夫應該「愛屋及烏」,不需斤斤計較。而丈夫感到同太太結婚兩年,好像沒結婚一様,而太太與她母親關係比自己還緊密,感覺酸溜溜似的。 在輔導過程中,治療師讓這對夫婦互相表達自己對原生家庭的感受和想法,太太透過解構自己的低自我分化及情感過份依附的由來,明顯意識到對婚姻產生了負面影響。兩方透過自我檢視,令夫婦對自己另一半多一份體諒。尤其是先生對太太為原生家庭的付出,是為了體貼母親的孤單,為此,先生表示包容,治療師透過同理心讓先生體會太太過去與母親的親近,部分的原因是源於母親未能從父親的親密關係中得到滿足,而將情懷轉移到溫柔孝順的大女身上。誠然大女在手足地位最高,加上重視母親的讚賞,因而造成過份投入原生身庭的關係,引發先生的不滿。 會面期間,太太因自己對原生家庭的低自我分化影響夫婦關係感到內疚,並向先生承諾日後學習逐步處理情感糾纒的母女關係,並努力說服父母多㸃和平溝通,改善他們的關係, 可讓母親減少對女兒情感上的聯繫,繼而將弟弟培養成「伙頭接班人」, 讓大姐夫婦增加享受二人世界晚餐的機會,改善婚姻疏離,又可訓練弟弟廚藝。再者母親回歸父親身邊,父母一同承諾努力改善溝通,可造成三贏局面。 這個案中,若大女是健康成長的,她在青少年過渡至成年階段的成長過程中,懂得不斷地在情緖上與父母分離「自我分化」, 能與家庭分離, 學習在夫妻親密關係中既保存自我, 又可相互扶持、倚賴的關係。 在青春期,有不少青少年思想和行為偏向極端,竭力否認對父母的依戀,假裝自己已經長大成熟,其實心底裏卻是處於低分化的狀態,當中的予盾,可能造成這班青少年未能順利過渡至成年階段,對他們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本文章亦同時刊登於 Ohpama.com 糖黐豆的母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