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2Mar

父母如何令孩子「打機成癮」中招後快速痊愈?

如果電子遊戲已成為必需品,在疫情時,電子遊戲更是主導孩子的生活,父母的確難以令子女減少接觸它。 Q: 父母怎樣從家庭關係中,協助孩子減少打機時間? A: 打機成癮因素多,現在抽取其中一些常見因素作剖析。如果孩子因缺乏父母關注及低自信的孩子造成打機成癮,父母可以主動關心孩子的情緒,當發現孩子處於情緒沉悶或低落時,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多與父母良性溝通,減少他們對身份認同感的迷惘。了解他們的感受及其原因,共同商討解決方案,讓孩子透過自己努力去解決問題,得到父母即時口頭讚賞,從而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提升自尊心。因此,他們無需要依賴打機或成績優異,也可以得到父母的認同而快樂。那麼,孩子盼望繼續努力,令到自己持續成功,再次獲得父母的重視及關心,打機已經不再扮演重要角色。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盼望孩子學習自己的品格及處事態度,以便日後代代相傳,父母可給予孩子多創意和思考能力,即使他們思想未成熟,思考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多肯定及接受他們的不足,同他們做朋友,減少從上而下的教導。多從孩子角度去思考和感受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令他們感受到被尊重。若果父母同孩子關係好,他們感受到被愛(不是因學業成績好),孩子自然增添發展人際關係的自信心,持續嘗試與同輩發展良好的友誼關係,更延至擴闊社交圈子,令他們走出虛擬世界,更專注於現實生活。 Q: 父母怎樣從孩子心理及生理方面改善打機成癮問題? A: 待疫情緩和,父母可以讓孩子培養多元化的活動,例如在假日安排行山、打波、游泳,促進親子關係,減輕他們對打機的沉迷,勿讓孩子將打機和自身連成一線,好似停止打機,誤以為便沒有人生樂趣。 由於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腦部發育未成熟,如果可以,勿讓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即使打機,多運用同理心去體諒孩子自制能力要慢慢培養,欲速則不達,父母跟孩子和平協議打機時間表,在停機時間之前作一至二次預告孩子,切勿即時熄機或切斷電源,以免傷害與孩子關係,或者安裝限制打機時間軟件。 Q: 心理輔導可以解決孩子「打機成癮」問題嗎? A: 可以,當孩子沉迷網絡世界時,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可以讓他們擺脫「打機成癮」。

Read More
112022Mar

孩子為何咁易中「打機成癮」招?

疫情下,不少活動都改為網上進行,這樣的模式讓大家依賴網絡,更令孩子的「打機成癮」問題漸趨嚴重。 Q: 孩子「打機成癮」有什麼特徵? A: 首先,孩子打機時間經常超過預期,可能以前只花數個小時在打機上,但成癮後會花大量時間,難以中止電子遊戲,可能拒絕上網課; 打機次數、持續時間、頻率、強度不能自控,阻礙日常生活,失去其他興趣,不願跟人接觸,便已經出現上癮的特徵。 Q: 家庭因素可以怎樣影響孩子打機習慣? A: 父母可能管教太嚴、偏心、看重學業成績、孩子缺乏關懷、爭寵、少溝通、少讚賞。有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因父母催谷太多,覺得壓力大,用打機來逃避壓力。又可以因父母工作時間長,把孩子交給傭人或祖父母照顧,可能是獨生子,成績又強差人意,更易令他們感到孤獨,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於是自我認同感低,透過打機,選擇逃避現實,通過打贏「大佬」、「升呢」,希望在網上得到關注及成功感。 Q: 除了家庭,個性、生理及心理因素可以怎樣導致孩子沉迷打機? A: 家庭之外,性格內向、缺乏知心友、社交圈子小、抗壓力及自制力弱、缺乏學習以外的興趣,少運動等等。孩子較易受打機成癮影響的年紀由11/12歲至20出頭,由於青少年腦部發育未成熟,易打機成癮同大腦的「獎賞系統」和「多巴胺」有關。網絡遊戲可令孩子感到快樂,從而提高孩子體內多巴胺,令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高度興奮,沉迷於打機帶來的快樂,好似一個「獎賞系統」,因孩子想持續獲得快樂,便增加打機的渴望和出現重複打機的衝動,久而久之,會令上網的耐受性增加,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打機才能感到相等於以前的滿足,成為惡性循環。因此當孩子打機成癮,不應拖延馬上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