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023Apr

5招應對拖延症 拒做死線戰士!

拖延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問題,它除了讓你學業或工作產生影響,更有可能引致心理健康相關的問題。因此,如何有效地應對拖延症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議題,這篇文章將會教你五招解決拖延症煩惱,拒絕做死線戰士! Q:有什麽辦法應對拖延症? 1. 制定明確的計劃和目標 拖延症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明確的計劃和目標。因此,一個有效的應對方法是制定明確的計劃和目標。這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並制定一個實現目標的計劃。同時,這也可以幫助你避免過度延遲工作。 2. 設定合理的時間表 設定一個合理的時間表是應對拖延症的另一個重要步驟。一個合理的時間表可以幫助你確定完成任務的時間,並確保你在時間內完成任務。同時,這也可以幫助你避免對自己設定過於嚴格的時間表,從而減少拖延的可能性。 3. 分解任務 拖延症的另一個原因是感覺任務太大或太複雜。因此,分解任務可以幫助你避免這種情況。將任務分成小的部分,這樣可以使整個任務變得更加可管理和容易完成。同時,這也可以幫助你專注於每個小的部分,從而減少拖延的可能性。 4. 管理壓力 壓力是拖延症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管理壓力是一個重要的應對方法。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來減輕壓力,例如運動、冥想和放鬆技巧。同時,也可以尋求支持和幫助,例如與朋友和家人交談或尋求專業幫助。 5. 建立良好的習慣 建立良好的習慣可以幫助你減少拖延的可能性。例如,建立每天固定的工作時間,制定每天的計劃和目標,並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飲食習慣。同時,也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和應用程式,例如時間管理工具、提醒功能應用程式等,來幫助你建立良好的習慣。

Read More
212023Apr

成日拖得就拖?可能同抑鬱症有關!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說他們經常拖延,明知道不能再拖延的事情最後卻一拖再拖。但你是否想過這種行為可能與抑鬱症有關?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思維和行為。以下這篇文章將為你介紹抑鬱症和拖延症有什麽關聯。 Q1. 香港的拖延症和抑鬱症嚴重嗎? 在香港,抑鬱症的盛行率也在不斷上升。根據香港心理衛生會的一項調查,2019年抑鬱症的盛行率達到了12.6%,比前一年上升了2.1個百分點。這表明抑鬱症是香港社會中一個需要注視的問題。 Q2. 拖延症和抑鬱症有什麽關聯? 拖延症和抑鬱症之間可能存在相關的關係,在抑鬱症症狀嚴重的人中,拖延亦會比較常見。患有抑鬱症的人更容易拖延,而拖延症也可能導致抑鬱症的出現。 Q3. 拖延症會影響身心健康嗎? 習慣把任務拖延到最後一刻的學生除了成績有機會下滑外,連健康情況亦會可能受到影響,症狀包括身體疼痛、睡眠不佳及抑鬱、焦慮等。

Read More
212023Apr

逾半成人認有拖延習慣?拆解拖延症5大類!

你是否時常明白自己有事情需要做,不能拖延,卻又一再拖延?因而感到內疚,覺得自己小小事情亦做不好。其實這種情況當今十分普遍,而拖延的原因除了懶惰,其實亦可能是有抑鬱症或完美主義等心理因素!現在讓我們為你講解拖延症5大類! Q:什麽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指的是人們在面對任務或責任時,無法有效地開始或完成任務,而是傾向於推遲或延遲處理事情。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個人的工作效率低下,自我價值感降低,甚至可能導致焦慮、壓力和抑鬱等問題。拖延症的原因可能包括缺乏自律和動力、對任務的恐懼、自我懷疑和不安全感等。 Q:拖延症分為哪幾類? 第一類是認知偏差。通常人們認為大部分事情沒有急迫性,例如整理房間等,都認為不馬上做不會有什麼危害。心理學上有個理論為時間折扣,意思指人們傾向眼前的事物而非長遠規劃的事務,通常時間壓力越遠的事,越可能被忽略。 第二類是難以起步型,有時工作太複雜導致不知道如何開始,人們傾向選擇逃避,忙其他的事。這種拖延不是因為懶惰,而是為了逃避因為無法處理的負面情緒,可稱為「效率拖延症」。 第三類是完美主義型,有些人會因為害怕失敗,所以選擇在失敗前便放棄,索性不做。因為標準太高,認為努力亦不能達到心中效果,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發生在完美主義者身上。 第四類是「臨急抱佛腳」型。有些人對做事情比較有經驗,過往曾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在時間壓力下結果做得更好,相對喜歡拖延到最後一刻才開始事務。 最後一類是懶散分心型,容易分心。這類人一般不能面對誘惑,自律性低,容易分心。在做事務前會把娛樂放在前面,例如學生做功課做到一半開始打機。

Read More
212023Apr

只需3分鐘就可減壓?即看靜觀4步曲!

繁忙的工作、急促的生活步伐,都令我們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今天為大家分享一個3分鐘的靜觀練習,讓你可快速減壓,提升觀察力和思考能力! Q:靜觀的作用? 靜觀練習能讓我們暫時放下正在思考和處理的事務,創造一個機會觀察自己當刻的身心需要,然後有意識地回應當前的境況。 Q:如何進行靜觀練習? 先找一個不會被人打擾的地方站著或坐下,可以讓雙眼閉上,背部自然垂直。提醒自己這並不是一個放鬆練習,若期望自己在練習過程中感到放鬆的話,只會適得其反。大家可以閱讀以下指引後再練習。 第一步:暫停正在做的事:包括腦海中的思考。 第二步:深呼吸數次:留意每次呼吸時身體的感覺,感受空氣進入和離開身體時的感覺。 第三步:觀察當刻的身體感覺、情緒、想法和衝動:除了留意呼吸時身體的感覺,亦可留意身體其他部份的感受,包括不舒服的感覺。然後,留意當刻的情緒、腦海浮現的想法和衝動,無需思考或分析它們,只要留意它們的出現和變化。 第四步:繼續進行你要做的事。 無論在任何時候,大家也可花數分鐘時間進行練習,並觀察每次練習時的經歷與感受。

Read More
212023Apr

壓力爆煲?不妨試下靜觀減壓!

孩子開始踏入反叛期,日夜吵架令家長壓力爆煲?這個時候靜下來比硬碰硬更好!以下為大家介紹靜觀練習,不但有助減壓,還有益身心健康。 Q:甚麼是靜觀? 靜觀(Mindfulness)是指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將注意力集中於觀察此刻正在發生的事物,包括身體的感覺、情緒、思想等。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情緒也隨之而受影響,會變得心不在焉、心神不定。 Q:靜觀有甚麼好處? 在靜觀的狀態中,無論喜怒哀樂、正或負面思想,我們都會以平常心待之。在常見的靜觀練習例如「舒緩壓力呼吸法」中,亦無需任何設備,只需3分鐘的時間,便能讓自己放鬆、回到此刻、活在當下。 「舒緩壓力呼吸法」步驟: 1)選擇一個舒服的坐姿-背脊緊貼椅背 2)慢慢吸一口長而深的新鮮空氣-數五下停一停 3)讓空氣蘊藏於肺部內-再數二下 4)然後隨隨地呼氣-數七下, 直至完成

Read More
212023Apr

孩子反叛好激氣?7招幫您拆掂!

反叛期乃是大多數孩子都會發生的事情,並不罕見,因此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反叛跡象,最佳的回應是靜下心來回顧孩子反叛的原因,並且反思自己在過去所扮演的角色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從而找到最適合的和解方案而非以高壓的形式管教他們。以下文章將會介紹7招幫你解決煩惱! 1. 協助子女建立自我認同感 青春期是子女準備變大人階段,作為父母都盼望協助子女避免陷入角色混淆的漩渦。此時他們會變得敏感,渴望在家庭中重新定位,是自我角色形成的重要階段。子女喜歡從父母對他們態度中,嘗試認清自己扮演在父母眼中扮演的角色。他們可能測試父母的底線,此時父母多了解子女的背後原因及大家平等地討論利與弊,讓子女發展自我負責的觀念,繼而自己做決定,切勿採用太多從上而下的管教及控制模式。 2. 給予孩子充足的休息時間 孩子除了需要應付學業外亦要處理朋輩等多元的壓力,給予孩子適當的休息時間可以減緩他們的負面情緒,讓他們重添活力。 3. 不要過分批評孩子的毛病 孩子有一些毛病是正常的,例如懶散、不愛整潔等都是常見的毛病,若家長因而經常批評他們,反而會讓他們感到被鄙視和不認同,最後忽略教育的意味,因此家長可以嘗試以獎勵機制的方式,幫他們改善毛病。 4. 與孩子共同訂立協議 反叛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發展迅速,希望有更多自由。因此若家長卻過分約束和批評他們反而會刺激他們的情緒,因而故意不理會家長,甚至頂嘴。所以,家長可以嘗試與孩子訂立協議作出一些承諾,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兼顧學業之餘亦能讓孩子學會安排時間。 5. 培養社交技巧,處理衝突時情緒 子女在青春期感情豐富,易對外界事物敏感,變得較情緒化, 時亢奮,時低落,引發情緒波動,破壞朋輩社交,令他們帶來壓力。父母可以讓他們認識身體語言的重要性,例如察覺當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肌肉繃緊、心跳加速、呼吸變急等、鼓勵他們用深呼吸來穩定情緒,調整當刻心態,知會對方後,暫時離開,待平靜後再跟進。在跟進時,可以建議表達感受的字眼例如「我感到….(情緒),因為…. (事件內容)」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情況,再拆解。 6. 多認同孩子的優點 隨著成長,反叛期的孩子會渴望認同,家長不應該單單以學業成績作為標準,應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欣賞孩子。例如愛護整潔,謙虛有禮等。多認同及讚賞能加強與孩子的聯繫。 7. 重視雙向溝通 父母與子女保持溝通,盡力融入他們世界, 做他們朋友。父母敏銳察覺自己和子女情緒,以同理心感受子女當下的感受和難處,保持積極聆聽,了解及接納子女的情緒。讓子女以父母作模仿對象,培養易地而處的思維模式,子女也可保持良好朋輩關係,達至雙贏。

Read More
212023Apr

反叛期=青春期?原來三歲已呈現反叛期先兆?

很多孩子在青春期時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需求,總是違背父母的命令,是令無數家長頭疼的問題。而反叛期亦可以劃分為多個階段,並且未必只發生在青春期上。現在讓我們告訴你孩子反叛期的主要三個階段,讓身為父母的你提早察覺,做足準備。 1. 兩歲到三歲的孩子有反叛徵兆嗎? 孩子可能在兩至三歲左右開始便會發現他們是獨立的個體,並且有自己的意願,自我意識萌芽。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都會以打鬧的形式進行反抗,亦會開始喜歡模仿父母說「不」,拒絕父母的要求和幫助,甚至拍打東西的動作這是孩子的第一反叛期:自我意識萌發期。 2. 準大人期孩子有什麽反叛特徵? 有別於嬰兒期的孩子,準大人期的孩子想體驗成為大人的滋味,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是獨立自主的,所以不再願意和父母拉手擁抱,被父母叫小名等,經常跟父母的意願背道而馳,但另一方面,他們亦同時十分依賴大人,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愛護和認同。這是孩子第二反叛期:準大人期,一般發生在7到9歲。 3. 青春期孩子有什麽反叛特徵? 青春期的孩子的角色和身份開始發生變化,可能將重心放在追求同齡人的支持。因此往往都很要面子,自尊心強,並且易受同伴影響。在這期間孩子很容易為了獲得朋輩認同而做出不正確的事,如抽煙、喝酒,但往往這些行為都被青春期孩子視為成為大人的象徵,因此經常為此與父母發生爭執,並由於父母的不信任變得暴躁憤怒,一般發生在12到15歲左右。 可見,大多數孩子其實在幼兒時期其實已經有反叛的先兆,身為父母,應當從小便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他們成長,並且給予適當的認同和信任他們,讓他們走在適當的道路上。

Read More
212023Apr

點知孩子係咪踏入反叛期?要觀察有無4大跡象!

伴隨著孩子踏入上學的年紀,很多家長發現孩子開始變得不聽話,開始有「扭計」的跡象,無論用罵用教的方式,都變得沒有用,甚至還會不斷頂嘴,跟以往乖巧聽話的形象截然相反。別擔心,這很可能是孩子已經踏入反叛期,自我意識發展加速,想法時常跟父母背道而馳,因此孩子出現情緒波動的現象是很正常的。以下,我們將會教您觀察孩子反叛期的四大跡象,助您解決煩惱! 1. 為什麽孩子抗拒與父母有親密的互動行為? 踏入小學後,孩子會接觸到不同的新事物和資訊,並且受到朋輩的渲染,開始發展自我意識,想法會不斷改變和膨脹。這導致他們的自尊心大幅提高,渴望自己親力親為,並且在同輩之間得到認同。所以每當與父母發生親密的舉動時,孩子會害怕被同輩嘲笑,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挫,因此變得抗拒與父母有親密的互動行為,例如擁抱牽手等。 2. 為何我的孩子情緒經常失去控制? 隨著成長,大部分的事情不會再像以往般順心順意,孩子需要處理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同時自我意識在急速發展,初期孩子未必懂得抒發情緒。由於認為不被理解,孩子很容易變得情緒暴躁、陰晴不定、甚至將脾氣發泄父母身上。 3. 孩子抗拒指揮、命令? 由於自我意識不斷鞏固,孩子對自己的掌控權變得更加重視,不願意受到父母約束,從而很容易面對父母的指揮和命令感到不耐煩、不服從,甚至以過激的行為反抗,例如摔東西等。 4. 孩子為什麽刻意頂撞父母? 隨著成長孩子開始發展批判思維,擁有判別是非的能力。孩子們已然能分析大部分成人的行為的背後含義,但由於未必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反而可能會往往走向偏激的道路。因此每當看見自己不認同的行為,便會刻意頂撞父母,同時希望借此得到父母的認同和注意。 如果父母留意到孩子有上述的行為,便可能已經踏入了反叛期,父母切勿放任不管,應給予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這對父母或孩子而然都是寶貴的一課。

Read More
212023Apr

教您調節心態 輕鬆應對孩子的青春反叛期!

孩子踏進青春期會開始變得反叛,不再對父母事事聽從。父母或會因適應不到孩子的轉變而感到焦慮不安,甚至對子女發脾氣及使用高壓手段,令孩子更加遠離父母。其實父母應學習調節自己的心態,以應對子女青春反叛期。 Q1. 您對孩子的青春期有足夠認識嗎? A. 孩子對自己外貌身型開始敏感,有時無所不能,有時自信不足,他們喜歡與人比較,因而產生壓力。再者,在朋輩相處中會隱藏著壓力,若孩子被朋輩排斥,他們會因被疏離而產生壓力感覺;若在朋輩衝突中,孩子有可能產生情緒管理的壓力。父母可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到如何控制情緒和解決問題等技巧。另外,孩子在青春期會變得感情豐富,易受外界事物感染,會較以前情緒化,有時會亢奮,又有時會低落,引發情緒波動帶出壓力。 Q2. 什麼時候應對孩子「放手」? A. 其實,每個孩子是獨一無二,讓他們明白今日的我比昨日的我進步已經足夠,從挫敗中學習,與家人互相尊重及信任。若果父母讓子女培養足夠抗逆技巧去面對困境,便開始學習「放手」。父母明白到人們與生俱來有能力從過去經驗中,學會適應環境。在挫折及困境的情況下,正是培養逆境智商的能力,也是調整自己的心態的好機會。最後,孩子便會變得獨立自主。家長讓孩子有機會去嘗試更多新挑戰,過程中若孩子犯錯,應容許子女有犯錯的時候,對他們多加鼓勵。 Q3. 您有給予孩子足夠空間嗎? A. 父母要學會對孩子作出合理期望,不應用同一個標準去量度所有孩子,要學會尊重子女的決定,給予他們空間自由發展,輕鬆接納孩子交友,可在適當時機向子女多解釋自己動機,令孩子能多明白父母感受,才可建立良好的溝通及親子關係。

Read More
212023Apr

青春期子女漸變陌生?4方法拉近親子距離!

孩子在踏入青春期(12-18歲)後正處於自我認同階段,期望能變得獨立自主及渴望得到別人認同,建立自我概念。此時孩子變得不再黏著父母,容易「收收埋埋」及開始反叛期,不少家長或會因青春期而與子女關係變疏離。以下將為大家分享如何能輕易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Q1. 如何能在子女青春期間拉近親子距離? A.  1. 尊重子女隱私:青春期的子女開始建立自我及個人意識,但一些家長或許會因過份擔心而侵犯孩子隱私,偷看孩子的東西。父母應尊重子女隱私,給予他們充足信任及私人空間。 2. 與孩子做朋友:孩子在青春期會重新定位,尋求身份認同,是自我角色形成的關鍵時刻。孩子開始追求別人的認同,從而去感受被信任和接納,亦渴望從朋輩交往中,獲得滿足感和歸屬感,此時孩子特別重視朋友交住。父母應避免從上而下的批評方式,以免令他們感到不被尊重,打擊他們的自尊及自信心。父母不妨先了解事件經過,與孩子商量及協議雙方合適的方案,以解決難題。 3. 溝通:家長應多聆聽子女心聲,避免只要求孩子服從自己,要多了解子女的想法,才能多表達及分享自己意見,達至良好溝通。 4. 容許子女的健康冒險: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始建立自我意識,希望展現自己獨特的一面,對新事物好奇、興趣廣泛、求知慾強,有冒險精神,有時變得衝動或怕失敗,這或許與家長的觀念、信念及價值觀產生衝突。家長不應先拒絕孩子,可引導子女對事件作出思考及給予建議,容許孩子作出選擇,學習為自己負責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