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是一家四口的13歲小女兒,觀察力強,深受父母及姐姐愛錫,但對人際關係十分敏感,容易受他人影響和有情感依賴。在病發前喜歡吃東西,尤其鍾情母親烹調的菜色,一家人每頓晚餐都在歡樂的氣氛中渡過。可惜,自去年聖誕節,因父母常爭吵,導致家無寧日,歡樂不再。大女兒18歲,為人懂事、獨立,常擔起保護妹妹的工作。她於去年九月到英國升讀大學。 父母不和的導火線 作父親的是穿梭中港兩地的商人,工作忙碌。有時分身不下時,會讓太太幫忙出席公司的活動或同事飯局。有一天,他在太太的手機內,無意發現她與一位男同事約會及有親暱對話,大怒之下質問太太。作太太的只是低著頭沉思及哭泣,她的不表態更加令對方情緒升温,他們爭執中曾提及要離婚的字眼。看見父母激烈的爭吵,姐妹倆當場被嚇呆,作妹妹的更被嚇得全身震動,姐姐看到妹妹的狀況,馬上用手輕放在她的膊頭上給予支持。其實,作姐姐的清楚了解妹妹平日喜歡同父親下棋及玩籃球,十分景仰他,故擔心她不懂面對父母關係決裂的情況。 隨後的大半年之中,每次父母的吵鬧,她都期望他們的衝突可以緩解。當母親哭泣時,她會送上紙巾,勸父親原諒母親;如果見到父親失控忿怒時,她會靜坐在他身邊,送上溫水;當父母冷戰時,輪到妹妹借故去問母親功課,希望他們的冷戰得到短暫的舒緩。 小女兒因此患上厭食症 父母的爭執每天持續發生,慢慢地,小女兒變得沒精打采,幸好有姐姐一齊互相鼓勵,總算在「驚濤駭浪中」渡過了整個聖誕假期。可惜,姐姐在假期後回英國繼續學業,留下妺妹在家中「孤軍作戰」。不久,妹妹食慾大減,連自己最愛吃的東西也沒心情去品嚐;睡眠也時好時壞,體重日漸減輕。背後的原因,可能一想及母親背叛家庭,便對母親煮的食物失去了應有的興趣,有時連一口飯餐也吃不下。最後,求醫時,她被診斷患上厭食症。 一般厭食症病人會透過節食、過量運動或服食減肥藥物去減低體重。患者對體重的關注會走向極端,追尋纖體瘦身,其後導致營養不良,這些都源於患者腦裡對肥胖的出現恐懼。若孩子生長在一個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家,更會因情緒低落而令飲食失調。 以下是家庭關係影響部分孩子的因素:父母透過孩子維持「表面」和諧的夫妻關係,當夫妻不和諧時,較易選擇逃避衝突的處事模式,讓家裡其中一個孩子,通常與父或母關係較密切的孩子,介入父母衝突中,造成父、母、孩子的「三角關係」,當父或母爭取該孩子支持,讓孩子與其中一方聯盟,用以對抗另一方,這樣無論孩子支持哪一方,都會讓另一方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孩子會陷入嚴重失衡的狀態,感到情緒壓力。因為父母原是孩子最深愛的親人,又怎會成為攻擊對象呢? 爭吵的父母,可能將焦點轉移在照顧孩子的問題中,例如孩子身體的病患或偏差行為,早期接受家庭輔導會有較明顯的果效。 一起修補關係 當這對父母明白當中的關鍵之後,決定暫時放下爭拗,與小女兒一起接受輔導。治療師首先了解妹妹身體狀況,幸運地,她現處生病初期,進食情況未算惡劣。而父母大概了解到兩人關係轉差是令小女兒患病的一個主因,而且經過婚姻輔導,更明白兩人關係轉差雙方都有責任。於是,作母親的先向丈夫坦白認錯,坦承與公司那位男同事曾單獨會面,但大家只是傾訴心事,並非男女朋友關係。及後,她主動聯絡該男同事表白大家只是同事關係,並向丈夫保證以後不會再出現類似情況。同時,作父親的亦為過去兩年同太太聚少離多而感到內疚,並承諾日後會多抽時間陪伴太太,希望修補夫妻關係。 作父母的主動邀請小女兒表達的心聲,原來小女兒每天都憂慮父母會離婚,並懷疑自己可能是令他們不和的罪魁禍首;又埋怨自己患病,令家人帶來很多煩惱。在修復的過程中,父母明確表達一家人不會因這件事而分開,請小女兒放心;並向女兒坦承兩人關係變差是因聚少離多、缺乏溝通和一連串誤會所造成,他們的不和諧關係完全與女兒的飲食失調病症無關。相反,自小女兒生病後,大家同心地面對及積極尋找解決方案,讓雙方展現了和諧寧靜的正面。 找出根源,步向康復 最難以處理的是,小女兒發現吃喝是自己唯一能夠主宰的事情,包括決定進食的份量及時間,父母也要被迫接受女兒患病的事實。故此,在治療師看來,小女兒持著的固執(obsession )不是在進食過程中,而是她在極力挽救父母破裂關係中感到的無奈及束手無策,可能間接引發出這個病。小女兒曾嘗試為修補父母關係而努力,奈何又苦無對策,看見父母在商量自己的營養餐單時,呈現出和諧的氣氛,自然地,小女兒便將自己的精力投放在控制吃喝方面,在不知不覺之中,陷於飲食失調。其實,倘若孩子較傾向聽從父母的指令及敏感父母的關係不和,比較容易因情緒變化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問題,如學業倒退、沉溺網癮、對抗性行為或飲食失調…等。 最後,他們接受家庭治療後,夫妻關係有明顯進步,而小女兒飲食失調問題得到改善,心情及體重也明顯地恢復,她的現時的目標是回復以前正常的體重。 「此文章在2020/7/6 明報主版刊登」 康志敏 Janet Hong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冶療師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疫情下專注力的家中遊戲
疫情之下,父母同孩子多了相聚時間,大家可以在家溫馨地共同烹調佳餚美食,樂在其中。不過,若如孩子有欠缺專注力問題,以及面對的學習疑難,或許作父母的會遇到有點不一様的境況。 平日,專注力弱的同學會透過老師的課室管理及教學來調適,讓該同學小休、給予書面指示,或者配合視覺教材,在寧靜的環境下安排前排座位,令他們可以專心學習。但是,在視像課堂時,老師較難逐一去關顧所有上課的同學,此時,家長在家中的配合,便非常重要,剛才提及專注力弱的同學慣常安排的調節,便難以由學校「複製」到家中,演變成父母的難題。 其實,家長可以透過在家玩遊戲去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既可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效能,又可達到促進雙方關係的融和。正如個案中的陳太,讓7歲的兒子文仔在家中玩了四個遊戲,為兒子加強專注力,效果甚佳。 第一個是順序找數字的遊戲,用以訓練他的視覺和聽覺能力。陳太在一張有25個小方格的表中,將1-25的數字打亂順序,繼而以最快速度從1數到25,讓孩子按順序找數字,要邊讀邊指出,同時計時,文仔平均用40秒完成。 第二個遊戲是「鏡子」遊戲,一個視覺和動作訓練的遊戲。陳太跟兒子一起玩時,讓他去模仿自己的動作,她同兒子面對面,坐在他的正前方,像照著鏡子般,他跟著母親的動作,重覆做多一次,母親摸頭,兒子就摸頭。陳太讓兒子模仿的動作簡單,速度放慢,等待他熟悉後,便互換角色,增加趣味性,文仔透過遊戲與母親一起將訓練融入愉快氣氛中。 第三個是促進視覺、聽覺和認知的能力。文仔被邀請在一張表中,用英文字來描述顏色,以最快速度,將打亂顏色的「英文字」照讀該英文字出來,例如:blue 用黃色顯示,red 用藍色顯示出來,文仔照讀英文字“blue”和“red”,雖然看到顏色不配合。 第四個是傾聽遊戲,鍛練聽覺、視覺、認知和動作的訓練,陳太向兒子提出3個連續指令:「請你幫媽媽拿蘋果、筷子、牙膏三樣東西過來,先拿筷子,後拿牙膏,最後拿蘋果。」並要文仔做出正確次序的動作,先專注,後理解。 這四個遊戲是陳太為加強兒子注意事物的細節,避免粗心大意,將學習時發生錯誤的機會率減低。遊戲後,文仔在陳太說話時 較以往留心傾聽、並速進即時思考力、加強時間觸覺、較易按時完成工作、調整焦慮情緖,既改善遺失所需的文具及書本的機會率,又可優化親子關係。 父母接納孩子的特質時,夫妻需互相支持,透過遊戲增強孩子自信心及專注力,孩子從成功經驗中,享受成功的果效,然後從中獲得自信,而自信又成為下一次成功的推動力。如果父母可以用愛心在家與孩子玩專注力遊戲,孩子學習的能力有可能比成人強。 [此文章在2020/9/23 明報主版刊登] 康志敏 Janet Hong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冶療師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走出夫婦情緖的困局
夫婦未能共諧白首,遇到矛盾難以走近,箇中原因未必相同,誠然,夫婦難以表露情緒可以是其中一個造成夫婦矛盾的因素。若果先生在婚後仍與別的女士談戀愛,最後導致夫婦分開,作先生的雖然會為自己犯錯而感到羞恥,亦對太太心感愧疚,但他卻因難以啟齒而把情緒藏在心中,每天強裝出虛偽的笑容面對太太。然而,因為先生不願向太太表達內心藏著的真實情緖,令太太誤會先生無意拯救婚姻。當相方對立時, 太太只看到先生表面的笑容, 察覺不到的先生深層藏著的內疚和羞恥的情緒,結果是本想原諒先生的太太,每當看到先生的嬉皮笑臉,便會激發怒氣,更將不滿的情緒發洩回先生身上,而太太這樣的反應讓原本想回頭是岸的先生卻步,漸漸疏遠太太,最終兩人可能會離婚收場。 在過往的一個輔導個案中,作太太的想透過對話多接觸先生,因雙方過去各自忙碌工作及教養子女,忽略了夫婦關係需要努力去維繫的重要性,最終令這段關係變得淡而無味。太太希望遺忘已久的親近關係,但又苦無對策,於是說服先生一同尋找婚姻輔導。 在會面中,太太告知先生自己對夫婦關係仍有著期望,可惜先生卻以加班作藉口,逃避太太接觸到他深藏的寂寞情緖。於是,治療師邀請先生與太太直接對話,可惜先生將兩人關係的話題轉移到談論子女事情。再行深入了解,原來先生抽離有關夫婦核心的問題,是害怕自己會重蹈覆轍地經歷來自父母婚變的傷害。 治療師趁機介入夫婦對話當中,帶出先生持有的虛偽笑容, 是為了遮掩他內心深處的害怕及無助的情緖。當太太看到先生迴避的笑容便變得愈加生氣,忿怒地批評他時亦將內心失望和沮喪情緒收藏起來。而先生為了避免太太亂發脾氣去轟炸自己,就愈加減少留在家裡,結果形成先生想「走」, 太太便設法去「追」的局面;以及往後的先生愈「走」, 太太便愈「追」的惡性循環。 於是,治療師讓夫婦明白正確表達情緒的重要性,帶出他們內心存在的掙扎,並拉近夫婦之間的期望,讓兩人冰封已久的問題變得清晰;然後說服他們用新的互動模式,適當地表達內心感受。最終,兩人不用再追逐,關係也漸漸走近了。 總而言之,一旦發現夫婦陷入關係的惡性循環及雙方均失去應有的安全感,如果未能及時求助,婚姻關係可能步向破裂,兩人漸近離異。因此,夫妻若要經營一段長久關係,實在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此文章在2019/3/27 明報主版刊登] 康志敏 Janet Hong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冶療師
勿讓疫情下, 患上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知道強迫症的想法及行為均是不明智的,仍持續思考及不斷重複強迫行為,他們為了減少強迫思想和行為所帶來的恐懼及焦慮,患者用頗長時間在家或公司完成強迫思想及行為之後,才能外出或進行日常的事務,令患者及家人感到非常困擾日常生活。 患者主要分為 (1) 強迫思想 (1a)患者重複思考並浮現畫面、影像或甚至性及暴力片段,例如:重複思考疫情及中患者病的受傷畫面;(1b) 反覆思考相信慘痛事情在不久將來發生,例如:重覆思想自己變成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並正在經歷痛苦片段中。如患者病情愈嚴重,就愈重複思想/行為達到極度困擾,有機會未能應付日常生活。(2) 強迫行為 (2a) 重複一些行為去防止不理性地憂慮某事件會發生,例如:不停洗手去防止感染疫情; (2b) 需要不停地檢查某件事物或重複執行某些行為,例如:檢查爐具是否關閉、嚴格執行排列公仔次序、行人斑馬線只行黑色位置。若重複行為是合理地進行新技術的練習或是遵守宗教禮儀,這類行為不會產生憂慮,便不列入強迫行為。 讓我們看看以下這對母子的個案,最近疫情嚴重,母親在家工作, 又遇上兒子不用上學,每天母子除了睡覺、便忙於兒子網上課堂或母親商務會議,兩母子在狹窄的斗室內「日對夜對」,衝突就開始發生。由於兒子閒時喜歡玩網上遊戲,起初,母親憂慮兒子因玩手機令成績欠佳,入不到精英班,越想停止這想法,便更憂慮他的學業,為免自己持續憂心,便越期望兒子打機行為減少,演變成由早到晚一見兒子手持電話,就用大聲及強硬地喝令兒子停玩手機,有時達至失控地向兒子重複地發出「停止玩手機,馬上做作業, 若不停止, 兒子便會成績欠佳」在同一時間反覆發出10多20次相同的指令。 其實,兒子呆在家多月,在腦內海中只得一個「悶」字,認為用打遊戲機來解悶是一件不太份的行為,因此,他便採取鬥氣式的回應,母親越作出要求「停止玩手機…便會成績欠佳」,他用機不離手的方式來「對付」母親,想爭取母親多點關注。可惜,母親看到兒子對母親的勸勉充耳不聞,已不是味兒,加上平時因工作繁忙,兩母子缺乏溝通,最近發現自己兒子從一個愛聽從指令的孩子變成個反叛孩子,母親對兒子的反應由期望變失望,亦感覺困擾, 便不自控及不自覺地反複向兒子, 發出停玩手機的指令,由於母親患上強迫症的早期特徵, 便嘗試尋求輔導。 母子在輔導室內, 平靜地互訴心事,兒子向母親道歉, 並承諾減少上網時間,而母親向兒子表白自己內疚的心聲,大家冰釋前嫌,進而改善了母子關係,母親的強迫行為亦隨之而減少。 現在,疫情維持了一段長時間,希望大家可以對患者多點理解和接納,若得到家人到支持,對他們的康復進展有著正面的作用,讓我們齊心去共渡難關。 康志敏 Janet Hong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冶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