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父母而患的厭食症?

因父母而患的厭食症?

主角是一家四口的13歲小女兒,觀察力強,深受父母及姐姐愛錫,但對人際關係十分敏感,容易受他人影響和有情感依賴。在病發前喜歡吃東西,尤其鍾情母親烹調的菜色,一家人每頓晚餐都在歡樂的氣氛中渡過。可惜,自去年聖誕節,因父母常爭吵,導致家無寧日,歡樂不再。大女兒18歲,為人懂事、獨立,常擔起保護妹妹的工作。她於去年九月到英國升讀大學。

父母不和的導火線

作父親的是穿梭中港兩地的商人,工作忙碌。有時分身不下時,會讓太太幫忙出席公司的活動或同事飯局。有一天,他在太太的手機內,無意發現她與一位男同事約會及有親暱對話,大怒之下質問太太。作太太的只是低著頭沉思及哭泣,她的不表態更加令對方情緒升温,他們爭執中曾提及要離婚的字眼。看見父母激烈的爭吵,姐妹倆當場被嚇呆,作妹妹的更被嚇得全身震動,姐姐看到妹妹的狀況,馬上用手輕放在她的膊頭上給予支持。其實,作姐姐的清楚了解妹妹平日喜歡同父親下棋及玩籃球,十分景仰他,故擔心她不懂面對父母關係決裂的情況。

隨後的大半年之中,每次父母的吵鬧,她都期望他們的衝突可以緩解。當母親哭泣時,她會送上紙巾,勸父親原諒母親;如果見到父親失控忿怒時,她會靜坐在他身邊,送上溫水;當父母冷戰時,輪到妹妹借故去問母親功課,希望他們的冷戰得到短暫的舒緩。

小女兒因此患上厭食症

父母的爭執每天持續發生,慢慢地,小女兒變得沒精打采,幸好有姐姐一齊互相鼓勵,總算在「驚濤駭浪中」渡過了整個聖誕假期。可惜,姐姐在假期後回英國繼續學業,留下妺妹在家中「孤軍作戰」。不久,妹妹食慾大減,連自己最愛吃的東西也沒心情去品嚐;睡眠也時好時壞,體重日漸減輕。背後的原因,可能一想及母親背叛家庭,便對母親煮的食物失去了應有的興趣,有時連一口飯餐也吃不下。最後,求醫時,她被診斷患上厭食症。

一般厭食症病人會透過節食、過量運動或服食減肥藥物去減低體重。患者對體重的關注會走向極端,追尋纖體瘦身,其後導致營養不良,這些都源於患者腦裡對肥胖的出現恐懼。若孩子生長在一個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家,更會因情緒低落而令飲食失調。

以下是家庭關係影響部分孩子的因素:父母透過孩子維持「表面」和諧的夫妻關係,當夫妻不和諧時,較易選擇逃避衝突的處事模式,讓家裡其中一個孩子,通常與父或母關係較密切的孩子,介入父母衝突中,造成父、母、孩子的「三角關係」,當父或母爭取該孩子支持,讓孩子與其中一方聯盟,用以對抗另一方,這樣無論孩子支持哪一方,都會讓另一方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孩子會陷入嚴重失衡的狀態,感到情緒壓力。因為父母原是孩子最深愛的親人,又怎會成為攻擊對象呢? 爭吵的父母,可能將焦點轉移在照顧孩子的問題中,例如孩子身體的病患或偏差行為,早期接受家庭輔導會有較明顯的果效。

一起修補關係

當這對父母明白當中的關鍵之後,決定暫時放下爭拗,與小女兒一起接受輔導。治療師首先了解妹妹身體狀況,幸運地,她現處生病初期,進食情況未算惡劣。而父母大概了解到兩人關係轉差是令小女兒患病的一個主因,而且經過婚姻輔導,更明白兩人關係轉差雙方都有責任。於是,作母親的先向丈夫坦白認錯,坦承與公司那位男同事曾單獨會面,但大家只是傾訴心事,並非男女朋友關係。及後,她主動聯絡該男同事表白大家只是同事關係,並向丈夫保證以後不會再出現類似情況。同時,作父親的亦為過去兩年同太太聚少離多而感到內疚,並承諾日後會多抽時間陪伴太太,希望修補夫妻關係。

作父母的主動邀請小女兒表達的心聲,原來小女兒每天都憂慮父母會離婚,並懷疑自己可能是令他們不和的罪魁禍首;又埋怨自己患病,令家人帶來很多煩惱。在修復的過程中,父母明確表達一家人不會因這件事而分開,請小女兒放心;並向女兒坦承兩人關係變差是因聚少離多、缺乏溝通和一連串誤會所造成,他們的不和諧關係完全與女兒的飲食失調病症無關。相反,自小女兒生病後,大家同心地面對及積極尋找解決方案,讓雙方展現了和諧寧靜的正面。

找出根源,步向康復

最難以處理的是,小女兒發現吃喝是自己唯一能夠主宰的事情,包括決定進食的份量及時間,父母也要被迫接受女兒患病的事實。故此,在治療師看來,小女兒持著的固執(obsession )不是在進食過程中,而是她在極力挽救父母破裂關係中感到的無奈及束手無策,可能間接引發出這個病。小女兒曾嘗試為修補父母關係而努力,奈何又苦無對策,看見父母在商量自己的營養餐單時,呈現出和諧的氣氛,自然地,小女兒便將自己的精力投放在控制吃喝方面,在不知不覺之中,陷於飲食失調。其實,倘若孩子較傾向聽從父母的指令及敏感父母的關係不和,比較容易因情緒變化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問題,如學業倒退、沉溺網癮、對抗性行為或飲食失調…等。

最後,他們接受家庭治療後,夫妻關係有明顯進步,而小女兒飲食失調問題得到改善,心情及體重也明顯地恢復,她的現時的目標是回復以前正常的體重。

「此文章在2020/7/6 明報主版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