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 - 青春期 / 反叛期
青春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成長期,面對生理和心理上的轉變,以預備做大人的階段。父母面對轉變期間,孩子時而會興奮,又有時感到煩惱,作為父母,應該如果既能陪伴孩子成長,又能保住親子關係呢?首先正確的認識青春期,掌握孩子反判未必是壞事,跟著處理親子關係合宜,就可以輕鬆面對孩子青春期。
在孩子經歷反叛期時,父母扮演角色對子女是非常重要,以下將會講解5項注意要點!
1️) 協助子女建立自我認同感
靑春期是子女準備變大人的尷尬階段,作為父母都盼望協助子女,避免陷入角色混淆的漩渦。此時他們會變得敏感,渴望在家庭中重新定位,是自我角色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子女喜歡從父母對他們態度中,嘗試認清自己在父母眼中扮演的角色。他們可能測試父母的底線,此時父母多了解子女的背後原因及大家平等地討論利與幣,讓子女發展自我負責的觀念,繼而自己做決定,切勿採用太多從上而下的管教及控制模式,這樣只會阻礙自我認同感的發展。父母可以從中多培養他們勇於嘗試,去接受挑戰,失敗時可以勇敢面對,提升自信心和培養恰當的自尊心。
2) 良好親子關係,由同理心開始
父母能夠從孩子的角度、位置,去感受他們的身體、情緒、精神狀態,能夠感同身受去嘗試理解孩子。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言教不如身教,父母如果可以揮灑自如地運用同理心去關懷孩子,加上孩子和父母關係良好的,孩子會很快從父母身上學會同理心,再延展到人際關係中。若果孩子有足夠的同理心,他們能夠換位思考、察言辦色、體貼父母、分享資源、主動幫助別人、擅長交際,在朋輩間會成為受歡迎的成員,亦會是父母的好孩子,親子關係在青春期間變得更堅固。
3) 父母以身作則,樹立優良品格
為協助孩子處理朋輩衝突,日常與他們探討待人處事方式,首要是父母與孩子先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同時父母保持親密的夫婦關係,平日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待人接物的社交關係,作孩子的好榜樣。
4) 重視雙向溝通,成為孩子的朋友
父母與孩子保持雙向溝通,盡力融入他們世界,做他們朋友,敏銳察覺自己和孩子情緒,了解他們當下的難處,保持積極聆聽,了解及接納他們的情緒。讓孩子以父母作模仿對象,培養易地而處的思維模式,子女也可保持良好朋輩關係,達至雙贏
5) 培養社交技巧,處理衝突時情緒
子女在靑春期自我意識較強烈,感情豐富,易對外界事物敏感,變得較情緒化,時亢奮,時低落,引發情緒波動,破壞朋輩社交,令他們帶來壓力。父母讓他們認識人與人之間身體語言的重要性,例如覺察當下其中-方身體狀況產生肌肉繃緊、心跳加速、呼吸變急時,鼓勵他們用深呼吸來穩定的情緒,調整當刻心態,知會對方後,暫時離開,待平後再跟進。在靜思己過時,可以用轉換角色去思考,如有需要,道歉可以有效地冰釋前嫌。
在青春期,父母用以上五個要點與孩子相處。誠然,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建立於互信、少從上而下的管控,相互多以同理心去理解和溝通,父母作為孩子的良好的榜樣,大家一齊做個既可親子又是朋友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
Woman’s Mind論盡港童訪問:遊戲治療解親子間心結
Woman’s Mind論盡港童訪問:管教五式鋪設自尊成功路
防疫、抗疫和家庭有什麼關係
如何讓孩子坦然面對尷尬埸面?
你們的孩子曾經因穿衣服前後倒轉、扣錯鈕扣、表演時將歌詞唱錯、在校制朗誦比賽表現失準、或在校內口試作答時詞不達意等原因,而感到即時尷尬或無地自容。事後,估計孩子會對這些在公眾場所犯的小錯誤耿耿於懷,導致心情低落,有可能導致日後面對同類的事情失去信心,你們為此局面,難免有點束手無策!
「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
以上情境就如心理學原理的「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硏究員在實驗時:讓一青年人穿著一件與當事人身份及氣質不符的幼氣卡通公仔T-shirt,進入一間有5個人的房間,事後穿T-shirt的當事人以為有高達百分之五十人的目光投射向自己身上而尷尬不已。然而,專家詢問在房間內的5個人,則僅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人注意到他的衣著。
從以上硏究啓發到因當事人做了尷尬的行為,而錯誤解讀到其他人會著意地發現自己的尷尬行為,因此錯誤推論到其他人或許會取笑自己,甚至當事人為自己貼上負面評價的標籤。再者,當事人為害怕自己的尷尬行為在眾人面前再出醜,引發日後變得多疑及憂心。據研究統計,別人對當事人的注意程度,只有當事人自以為應該有的注意程度所佔比重的一半。況且,別人就算注意到當事人的尷尬行為,事後可能很快就遺忘,因為人們只會關注一些跟自身有連結的事,所以沒太多人像當事人那樣關注他的出醜行為,多數人根本不會在意與自己連不上關係的事情。誠然,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事後產生的負面情緒源於當事人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大而已。
籃球主將「重出江湖」
筆者曾有一個案,案主是一名13歲男同學A,為籃球隊主將之一,入球無數。可惜,他在一次比賽的決勝負環節,入球失誤,事後他責備自己牽連到其他隊友輸了該埸賽事。並感到自責和內疚,並傾向運用「轉牛角尖」的不理性思維去解讀自己的投籃失誤為未夠盡力,隨後A同學藉詞自己患病,需要暫時退出球隊。事後,球隊作賽時,可能因失去這位主將而連番失誤,於是隊長連同隊友前來探望A同學,榮邀他再參賽,那時A同學雖然很感動,但實在對自己的球技沒太大信心,最後決定將整件事的真正原因和盤托出。他萬萬意想不到的是過半數的隊友已忘記他在當刻的失準,此外,接近兩成的隊友完全記不起他的失誤,即使只得另外兩成左右的隊友有印象他的投球失準,隊員不單沒對A同學有任何怨言,還反過來安慰他投球失準是經常發生的事,不用內疚。他們只記起A同學多次為球隊取勝,所以希望他「重出江湖」。A同學才仿然大悟,亦感到欣慰,原來自己是這麼值得隊友讚賞的隊員。
阻礙孩子迎難而上的心
從A同學的事例中,你們可以再一次引證這個聚光燈效應,像以偏概全的現象一樣,帶來這孩子的負面效應影響到他對人、對事帶來錯誤判斷及刻意逃避再打球,差點失去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及阻礙這孩子培養迎難而上的心。
惡性偱環
孩子常認為旁人在關注自己,而因說錯話、表錯情感到困窘,或許在事前因錯誤判斷別人會在進行過程中作出比預期多的批評,而間接影響到即場的水準,讓事情由原本孩子應該有較佳表現的水平,而不幸跌入失準的表現狀態裡,讓孩子感到失望及難以接受自己失準的結果,帶來日後變得逃避再去面對同一場合,形成惡性偱環。事實上,一般人在意自己甚於他人,所以你們可以用這效應對孩子講解,安慰他們放輕鬆點,不用過度解讀。
這現象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孩子停止將自己的問題放大,或可轉移注意力,嘗試心理調節自己的呼吸,深呼吸數次,再勇敢地將原先負面的想法停止,提醒自己別人的注意力並不在孩子身上,其次孩子需要調節自己的情緒到正面思維,例如你們可用以前孩子的成功例子來鼓勵此時此刻的他們,讓正面思維驅使自己盡快恢復狀態。何況,尷尬行為只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一定可以跨過的。既然孩子從聚光燈效應中,明白到其他人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自己身上,那麼孩子做錯事後,又何必太介懷呢!
本文章亦同時刊登於 EVI兒童教育資訊網 如何讓孩子坦然面對尷尬埸面?
糖黐豆的母女關係
自我分化 self-differentiation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 與家庭成員透過自我分化歷程,分辨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為,肯定自己擁有獨立的思想和情感。若個人對家庭成員面對親密的聯繫有較高的需求,或是過分依賴家人,便促使個人與其家人產生較强的情緒依附,及未能清楚界定自己與家人之間的距離,形成與家庭過分糾纒的關係,引致他與其家庭成員關係相互抗衡。其實每個人需要從朋友中得到友誼和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並成功地讓自己與家庭成員的關係從互動中,取得平衡及有效管理情緒,便是自我的分化成功歷程。
筆者想起一個案,一家六口,父母及一女三子,夫妻關係不和,父親已退休,母親是家庭主婦,與已婚的大女兒關係對比其他三位兒子更密切,形成女兒同母親關係糾纏,及自我分化低的情況。女兒與母親產生較强的情緒依附是有跡可尋,據母親回憶她與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關係亦緊密。 女兒與母親各自拼命為兩代原生家庭付出,造成女兒越投入原生家庭的事務,其餘三位弟弟就越袖手旁觀,三位弟弟依靠大姐幫忙便更多,於是女兒與母親關係就形影不離。女兒享受著母親源源不絕的欣賞與肯定,女兒自我價值就再被提升。近幾年,母親常與父親為瑣碎事情爭吵,便將情懷投放在溫馴的大女身上。
大女因為父母喜歡品嚐自己一手好菜,便在娘家繼續像未婚前為他們煮飯,並邀請丈夫放工後,回娘吃晚餐,飯後才雙雙回家,抵達家門已是十時多。新婚初期,大女原本與丈夫相處融洽,先生慷慨地讓太太極度投入原生家庭的事務中,未有怨言。其後,丈夫發現太太緊張其父母的事情更甚於關注丈夫及老爺奶奶的事務,並且,星期日兩夫婦各自到兩方的原生家庭聚會。久而久之,丈夫開始有埋怨,相方經常因為太太對原生家庭的過份投放
力度及時間而爭執,太太覺得丈夫應該「愛屋及烏」,不需斤斤計較。而丈夫感到同太太結婚兩年,好像沒結婚一様,而太太與她母親關係比自己還緊密,感覺酸溜溜似的。
在輔導過程中,治療師讓這對夫婦互相表達自己對原生家庭的感受和想法,太太透過解構自己的低自我分化及情感過份依附的由來,明顯意識到對婚姻產生了負面影響。兩方透過自我檢視,令夫婦對自己另一半多一份體諒。尤其是先生對太太為原生家庭的付出,是為了體貼母親的孤單,為此,先生表示包容,治療師透過同理心讓先生體會太太過去與母親的親近,部分的原因是源於母親未能從父親的親密關係中得到滿足,而將情懷轉移到溫柔孝順的大女身上。誠然大女在手足地位最高,加上重視母親的讚賞,因而造成過份投入原生身庭的關係,引發先生的不滿。
會面期間,太太因自己對原生家庭的低自我分化影響夫婦關係感到內疚,並向先生承諾日後學習逐步處理情感糾纒的母女關係,並努力說服父母多㸃和平溝通,改善他們的關係, 可讓母親減少對女兒情感上的聯繫,繼而將弟弟培養成「伙頭接班人」, 讓大姐夫婦增加享受二人世界晚餐的機會,改善婚姻疏離,又可訓練弟弟廚藝。再者母親回歸父親身邊,父母一同承諾努力改善溝通,可造成三贏局面。
這個案中,若大女是健康成長的,她在青少年過渡至成年階段的成長過程中,懂得不斷地在情緖上與父母分離「自我分化」, 能與家庭分離, 學習在夫妻親密關係中既保存自我, 又可相互扶持、倚賴的關係。
在青春期,有不少青少年思想和行為偏向極端,竭力否認對父母的依戀,假裝自己已經長大成熟,其實心底裏卻是處於低分化的狀態,當中的予盾,可能造成這班青少年未能順利過渡至成年階段,對他們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本文章亦同時刊登於 Ohpama.com 糖黐豆的母女關係
恨鐵不成鋼
不同的孩子遇到困難,會有不同的反應。堅毅的孩子會以不屈的精神迎難而上。相反地,一個害怕困難的孩子會選擇逃避。其實勇敢面對困難是一個訓練自己面對逆境的好機會;愈是逃避,就愈難面對困難;人也容易變得沮喪,自尊感也變得低落。家長看到自己子女在艱難路途中跌撞,應該怎様面對?
「過去」「現在」及「未來」
若相信困難總會過去的,只要肯去面對就可以了。家長試將人生際遇分成「過去」、「現在」及「未來」,協助孩子改變對「過去」的看法,用正向心態面對「將來」,此刻,就教育孩子如何經歴「現在」的難關。
個案
曾有一個五人家庭的個案,有父母、大女兒及兩個兒子。兩夫婦關係融洽,子女手足情深,父母讓孩子在快樂及公平的環境下長大。
大女兒自幼懂事,能自我推動學習,對數學有濃厚興趣,今年將會大學畢業。二兒子與大姐關係緊密,並像大姐般勤奮,全科獲得卓越成績。唯獨三兒子由讀小學到現在中五期間,常給人「吊兒郎當」的感覺,是個「冷面笑匠」。他表示自己不想跟大姐和二哥這般辛苦學習,並覺得人生不應只為讀書,認為取得合格的分數便足夠。況且他對將來的職業,未有清晰方向。他希望讓自己在讀書、課外活動與交友三方面取得平衡。近日,幼子經常因未完成數學作業而延誤睡覺,有時會欠交功課,成績有退步跡象。
父母表示幼子作為中五學生,快要應考DSE公開試,應將學業放在首位。明知他怕面對數學而做「逃兵」,對他也沒辦法。他喜歡很多課外活動,例如:健身、足球、鋼琴、電子遊戲,及與衆多好友會面,有空才温書。父母對幼子的學習態度感到憂慮,於是父母尋求家庭輔導,想促進他的學習熱誠及迎難而上的心。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 ──子女情感及理智與家庭獨立的過程
輔導員讓父母明白孩子是獨立個體,幼子不會與兄姐一模一樣過生活。幼子的優勢是「相識滿天下」,相信他有一定的社交能力,父母須肯定他這方面的長處,令他在過去成功的事上,得到父母正面讚賞。交友是他的強項,這可能與他和兄姐的排序有關。作為一個四人家庭的新成員,在家庭中要佔一穩定席位,須要有良好社交技巧。幼子風趣幽默,能夠與兄姐融洽相處,是須經過一番磨合,若父母給予幼子加添肯定,對於他往後的社交會起正面效果。
家庭像個小社會,這三姐弟成長比其他獨生孩子成長多㸃考驗,而三弟是個不因循固有模式生活的孩子,他將自己與兄姐「自我分化」岀來。如果是自我分化較低的孩子,他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不是太接近,就是太疏離。孩子的自我分化不理想,負面地影響個人成長和家庭關係。個案中幼子是個自我分化高的孩子,他有獨立思考和多方面才能,只是他未選擇現時用心讀書及對未來職業未有清楚方向。父母若能接納他的獨特性,學習放手,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讓他順利過渡,由依賴、服從到獨立,達致良好的分化。
恨鐵不成鋼
輔導員表示理解父母一方面「肉痛」幼子睡眠不足,怕影響他的健康。另一方面,感到無奈於孩子在時間處理方面未完善,又逃避面對數學困難,這與父母的意願有明顯分歧。父母將幼子與兄姐相比較,對幼子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他們承認自己未能接受幼子的懶散,怕接觸幼子會起衝突,換來親子關係疏離。
父母與幼子的界限
輔導員邀請幼子來輔導,讓幼子與父母處理過往彼此期望的落差,並訂立將來時間運用的優先次序。大家設立遵守的界線,例如:訂立應付考試的一年計劃,有限度參加課外活動及設定每天回家時間。邀請幼子檢討「過去」在數學科的逃避態度,讓他明白越逃避數學,問題只會愈滾愈大,以至難以面對而感到灰心。父母建議幼子為「將來」前途定立方向,繼而為「現在」作出實際努力。鼓勵他將學習的困難提出來,與兄姐一起商討有效的解決方案。
家庭關係為首要考慮
幼子對比成熟的大姐及二哥,生涯規劃上較幼嫩。輔導中,發現他不為「將來」打算,只知盡情享受「現在」。 若父母視促進家庭關係為重要因素,能透過與幼子深入溝通,多聆聽他,明白他對「將來」的看法,讓他自訂目標,自己負責任地去實踐。父母可以讓他接觸不同行業人士,了解工作情況及所須資歷;讓他擴闊對將來的眼界,為自己的選擇而努力學習,然而最終選擇權仍是在孩子。
人生的路途上,有時易行,有時崎嶇不平,孩子經歷失敗挫折,也未嘗不是好事。父母無須處處保護,父母也明白青年人的未來不一定只看學業成就。父母子女能彼此尊重接納,容許分歧存在。凡事感恩,讓心靈多一點正能量,憑著信心,重新得力去面對日後的挑戰。
子女的人生導師
孩子一出世, 只是一張白紙而已,由零至六歲是幼童腦部發展的高峰期,也是父母和他們互動最為頻繁的時期, 因此呼應到腦部發展的黃金期,父母們當努力揮動著你們的人生畫筆在子女的「白紙」上盡力為子女繪畫一幅美好的圖畫。可能,父母未必意識到自己作為子女的「人生導師」角色是這麼重要的。
其實父母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吸引著幼孩的視線。孩子在觀察父母行為之後,會讓父母成為自己人生的學習對象,但是孩子是否有足夠能力去分辨及選取那些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應該去學習,那些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當引以為鑑而選擇不應跟隨呢?
觀察學習Vicarious Learning
心理學家在硏究人們時,特別是孩子的行為,了解到孩子從觀察人們生活過程時, 會「模仿」他們的行為。而這學習形式,孩子不需經過漫長的嘗試或從錯誤經驗中親身經歷而得到,而孩子是透過觀察人們而學到。如果父母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孩子藉此從父母中,學會生活技能、禮貌、語言及生活習慣等。
曾經有一家庭個案,男孩子六歲, 孩子與母親關係密切,以往母親是個簡單、直率及愉快的家庭主婦。自母親懷疑父親有第三者後,母親情緖變得暴燥、忿恨、挑釁及粗言穢語,經常以涙洗臉, 在旁的孩子一言不發, 全看在眼裏。後來,兒子就讀小一的班主任邀請父母見面,表達近日他們的兒子在校不專心,常發白日夢及開始欠交功課,有一次為排隊的先後次序與同學爭執、罵粗話及大叫後便落淚,老師希望父母可以探討一下兒子情況及協助他改善現狀。
此時, 母親如夢初醒,發現兒子不知從何時起,也像她一樣,變成一個粗暴、亂發脾氣的人,孩子眼睛常盯著自己。母親頓時聯想到可能自己心情欠佳,一方面忽略對孩子的關心,另方面,母親情緒影響了孩子,孩子因母親心情低落而難過,最後連母親的負面情緒及行為孩子透過觀察學習去「模倣」成為自己的日常行為。起初她以為是父母二人的婚姻問題,却忽略了孩子為父母親關係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發展。於是她與先生商量,決定三人一起尋求家庭輔導。
在會面中,父親坦白地向妻子及兒子表達在過往兩個月開始與一個女舊同事見面,本來希望了解一下最近公司的人事重組,後來才知道她因被遣散之後, 繼而失戀。父親以為作為普通朋友聽她訴苦吧,怎料她向自己表達愛意,父親已清楚表達自己是專一丈夫,絶不會與她談戀愛。
在輔導員鼓勵下,先生向太太及兒子表達因這件事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以表示歉意。他同意輔導員分析自己低估了情況的嚴重性,並承諾不會再與這女子見面。希望妻子原諒自己的魯莽及希望兒子明白父母仍然是心愛對方及愛護孩子的,父母一起承諾日後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始末及保持對他的關心。
父母特意提到曾經與老師見面,表達對兒子在校表現擔心,並詢問由來,經兒子証實與母親之前想法相同,他表示自己常以母親的行為作學習對象。此時,輔導員讓母親給予孩子正面的同理心,明白孩子以自己為人生榜様,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其實,母親也只是一個人,未必做到事事完美,日後自己做錯事會主動向他道歉,希望兒子成長時,慢慢學懂在觀察學習時,選擇正確的行為去跟從。父母感到幸運有一個關心自己的兒子, 希望大家重新調整自己的工作、學習及心情去面向將來。
在這個案中,孩子的問題能及時被發現, 家庭幸運地可以合力修補關係,亦讓父母及孩子從錯誤中得到反思,轉危為機。可惜,有些家長未必有相同的危機感,或者未來得及調整引發孩子透過觀察學習父母的負面行為之前,孩子的已泥足深陷,不能自拔。因此,誠意邀請父母警惕自己一言一行,作個孩子的好榜樣。
本文章亦同時刊登於 Ohpama.com 子女的人生導師
被藤條炆豬肉的兒子
十一歲的瀚,原本是精英班學生,因成績退步,在新學年轉回普通班。他在小六班內,感到羞愧,重新適應教材進度外,亦要面對同學群組的變化。不幸地,瀚遇到三位愛搞惡作劇的同學,經常以他的身材取笑他為「馬騮精」,在瀚旁邊細聲講大聲笑,令他感到不被尊重,亦對他們的行為心存憤恨。
有一日,其中一位叫琛的同學用輕蔑的眼神登著他,然後大叫瀚的花名及藐視地笑。瀚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揮拳打向琛的臉,他失去平衡,幾乎跌到在地上。琛從沒料到性格懦弱的瀚會有此反應,連忙跌跌碰碰地走開。
老師得悉此事,約見瀚、琛及其同學群組見面。經了解後,琛的傷勢無大礙,大家互相道歉,老師以為事情可以結束。其實大家仍然未能冰釋前嫌,瀚內心仍埋怨以琛為首的同學組群冷對他,琛又在網絡個別群組杯葛、貶低瀚。自此,瀚在班中成為部份人的「笑柄」,覺得被排斥;雙方開始互相仇視,氣氛有㸃緊張。在班中瀚只有一、兩位談得來的同學不值琛組群所為,決定連同瀚將網上的事情向老師請求幫助。老師通知瀚的母親,希望家人給予瀚多些支持,將事件平息。
其實瀚出手打人的事件是首次,但被父親體罰卻是從瀚年幼時開始。父親會不留情面地用滕條打瀚,邊打邊罵,時而打至藤條也折斷了,繼續隨手執起衣架代替藤條作敎鞭對付瀚,直至自己身心俱疲為止。
由於父親是個要求嚴謹的紀律部隊成員,他日常掛在嘴邊是「三歲定八十」、「管敎兒子是越早越好,不然的話,就後患無窮」。因此,父親對十一歲的大兒子及七歲的小兒子一視同仁。如果他們略為頑皮、「駁嘴」,或不在指定時間完成作業,就即時被破口大罵,無論是在街上、家中,也不能倖免被體罰。
母親看到倆愛兒受盡皮肉之苦,對這個丈夫又愛又恨,苦無對策,沒法在風頭火勢時,阻止丈夫的嚴厲教導方式。唯有勸告兒子,切勿觸怒父親。
那天,母親接到老師來電後,感到奇怪,為何怕事的瀚好像變了另一人。回想到瀚最近經常無故於情緒波動後,便與弟弟爭執,出手打弟弟,有時會無故地擊打牆壁發洩。母親思前想後,覺得瀚的情緒爆發不只因同學欺負而來,或許與家庭因素有關。於是跟丈夫商量後,決定找家庭治療。
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來瀚的祖父是體罰父親的先行者,可惜祖父已身故。據父親描述祖父是個軍人,在家好像在戰場一樣,嚴格執行軍紀,絕不苟且,所以連同父親及其三位弟弟也不能倖免。由於父親是大哥,體罰程度最重。
被邊緣化的父親
回到現在的家庭,日常生活缺乏協商、家庭內部存着瀚父權力的過度運用。瀚父曾被瀚祖父以軍訓方式教導,隨後瀚父將原生家庭過去相處模式,像「倒模」一樣體罰愛兒們。由於父親獨攬大權,不容母親調停,反而令母親和孩子間關係更緊密;明明是雙親家庭,卻好像單親似的。父親被邊緣化,形成不親密的父子關係,又阻隔他與太太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
瀚父被鼓勵下,用軟化的口吻承認自己常有兒時的景像重演,彷彿再活現被瀚祖父體罰的畫面。估計瀚父可能在潛意識裡,不自覺地重覆使用自己父親一直運用的不人道體罰模式,用以管教瀚兩兄弟。
瀚父同意體罰是無助於培養兒子品格,反而破壞父子關係,於是父親向兩位兒子道歉。況且,瀚父檢討自己常以居高臨下的父親身份自居,對管敎孩子沒有清楚界限,亦對未有給予家庭成員適當的空間,表達心中的不滿而內疚。從此承諾讓他們有獨立處理自己的時間的空間,以及按步就班的訓練,令孩子逐步學會安排玩耍及做作業的時間;望能讓他們逐步重建從家庭而來的安全感及歸屬感。
鞏固兄弟關係
在瀚倆兄弟交往中,身為兄長,讓瀚去學習建立兄弟關係,是他人生中第一個試驗埸。透過兄弟的相交,懂得怎樣合作或妥協,其中他們學會互相尊重,瀚同意絕不能用以暴易暴的方式對待弟弟,並向弟弟道歉。
父妻聯手敎養兒子
父母婚姻關係出現的問題,有可能間接是由原生家庭的管敎有別而成的;應避免讓過去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延續。以往父親渴求與瀚袓父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可惜瀚父未能得到的滿足,便越發渴求,以至重覆地失望;形成對親密關係失去信心,難以與太太建立互信。要明白對太太忠告充耳不聞,無助改善夫妻關係。
此刻,瀚母了解到家庭內各成員的情緒張力,要避免丈夫因憤怒,而造成兒子們的焦慮。若採取不當的保護或過度迴避,是不容易將問題移除。建議太太關心丈夫過往童年的傷痛,邀請太太協助丈夫,共同管敎兒子,大家在家庭崗位上可以互補不足。
校園欺凌
在校內,瀚未能適應新環境,對自己以往出色的表現還有着一份眷戀及執著,怕自己一跌不起,產生壓力;加上父親過度體罰下,造成長期的壓抑,遇到琛的組群挑釁,壓力所醞釀成的負面情緒就爆發出來了。
首先老師邀請有關同學見面,需要停止瀚誤以為凡事都可以用武力去解決的行為;再者對琛及其群組的滋擾行為,予以譴責及停止網絡對瀚的中傷。老師要求有關同學在堂課後,參加「情緒管理小組」及「關懷互助小組」,促進他們的溝通及社交。老師亦鼓勵瀚無需把成敗看得太重,努力考好呈分試,仍可選擇自己喜歡的中學。
情緒「爆煲」的兒子
軒仔個子高大,身材略胖,是個平時說話不多的十五歲獨生子。父在深圳工作,假日回港與家人相聚,平時因不常在兩母子身邊,感到掛念他們。母曾患產後抑鬱,易出現情緒波動。
母在街市賣菜,工作時間長,每天軒仔獨自一人留在家。母表示珍惜與子相處,在假日父亦會多與子一起,以彌補平時聚少離多的境況。如果財政容許,父母會盡力滿足子的物質需要。有時軒仔像小孩子一樣無理取閙,同母鬥氣,不肯出房門,母就自動送飯餸入房,哄他吃下,生怕他餓壞。
軒仔就讀中四,成績中上,為人欠主動,在班中結織不到知心朋友,與同學關係差。曾有數次在課堂中大聲尖叫,情緒不穩定,瞬間處於大上大落的狀態。當他醒覺自己失儀時,就會盡快平復過來。事後,老師嘗試了解事情,他總是投訴有兩位同學在堂上經常取笑他肥胖,讓他出醜。老師曾經透過他的文章得知,他原來是孤單寂寞,埋怨找不到朋友,且在意別人對他的批評。
軒仔希望專心讀書,所以較少參與課外活動,喜歡自己留在家温習。他在校內與老師偶爾談話,但只限於詢問與課堂有關的問題。目前,父母最憂慮軒仔甚少朋友,情緒易衝動,憂心他將來的社交發展。然而,他從未接受輔導。
母與子──糾纏不清的依附關係
家庭應是一個讓孩子感到安全,學習與人溝通的地方。若他在大人眼中永遠被認定是一個未長大的小孩,行為及心態便很難正常成長。因父母無暇在家,欠缺親子時間,軒仔未能掌握正確渠道與父母溝通。而且,他是父母唯一的兒子,父母不知不覺長期把他當「小孩」般疼愛,只滿足物質需要;造成他自我中心,亦不懂與朋輩相處。
父在深圳工作,表示記掛兩母子。同樣,軒仔理應記掛父,可能礙於少説話,未懂表達自己。唯母要兼任父職教養軒仔,他與母關係亦較父密切。母情緒反覆無常,軒仔不懂處理母的情緒,只有將情緒壓抑,加上缺乏朋友傾訴,對母又愛又恨,與母有糾纏不清的「依附」關係。
缺乏手足系統的家庭
軒仔是獨生子,因缺乏手足互動的關係,父母較易成為軒仔模仿的對象。雖然他知道母情緒起伏不定是不理想,無意中又會學習母負面情緒的宣洩方式。平日在家憤怒的情緒通過壓抑收藏起來,在校內被同學欺負時,就將積壓的情緒爆發出來。況且,父母未能與軒仔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他在校亦未懂與朋輩建立平等關係,更遑論可以結交到知己。
重新訂父母與子界限
軒仔深得家人愛錫,卻因父母角色失衡而欠正面影響。父母首先應多欣賞並讚揚軒仔勤奮向上,只是未掌握有效方法表達愛護身旁的人。
鼓勵加強父與子關係,讓父尋找多點親子時間。在結構家庭治療中,若要改善糾纏不清的母子關係,先要糾正母視子為一個未長大「小孩」的情懷。讓父母明白他倆是家庭的「上層」架構,父與母連結一起,同心協力引導兒子走出困局。以免孩子彷似與母平起平坐,不分尊卑地與母互相指罵及發洩。提議母主動與父建立一種可互相依靠,又合拍的夫婦關係。嘗試讓母主動約會父子,一家假日出外郊遊,多傾聽子的心聲。
重建父與「青春期」兒子關係
十五歲的軒仔正值青春期,開始探索自我形象,對自己生理及身體發育成長有疑問時,便想找父詢問。可惜父未能經常陪伴,也沒有鼓勵互相多溝通,軒仔便只好將疑難收藏;加上朋友少,缺乏傾訴對象, 以致未能成功建立自我認同感。
提議父用網上平台,與子互相聯繫,可分享自己青少年時的經驗,給予適當指導,提升子的身份認同感,並促進父子結連。父與子建立關係,是母不能代勞的。
情緒管理
平日孩子常盯著母,母情緒因情緒病而起跌,子在意母的情緒變化,引致子也轉成暴躁。母的情緒失控,子的反應更變本加厲至「爆煲」,造成惡性循環。建議讓母子反思,情緒失控及語言暴力是無助改善關係的。應用情緒管理, 首先學習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找尋有效的舒緩;心平氣和地處理衝突,提醒母要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或可能需要藥物去配合心理輔導。
建立良好朋輩關係
在家軒仔感到孤單及無力,亦未能學到同朋輩建立適當的關係,導致他在校被欺凌。老師可適當地提醒該兩位同學,不應取笑他,可以請軒仔擔任副班長角色,透過多與同學互動,慢慢融入當中。
可幸的是軒仔成績達到中上水平,在老師面前較多發揮自己,能爭取老師及同學的認同及肯定,來填補自己心靈和社交的無力感。鼓勵軒仔參與課外活動,例如:話劇、讀書會、寫作比賽及球隊,擴濶社交圈子,結交多些朋友,從成功經驗中強化自信,達至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