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022Jul

「談天說道」你有失眠嗎?

我們生活在這個都市,失眠已經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引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是患者受到工作壓力、情緒病、更年期、親友離世、痛症影響等等。因為生活模式,好似輪班工作、吸煙、喝咖啡、對噪音及光線敏感,亦會影響睡眠。 如果大家入睡時間多於30分鐘,過早或間歇性睡醒而引致睡眠不足,每星期出現三次或以上,至少持續一個月,繼而導致日間與夜晚受著睡眠困擾,影響蔓延至日常生活,這樣你們可能已患上失眠的症狀。 失眠個案一﹕睡前太多思緒 有一位15歲就讀中三的名校女學生,叫阿喬,學業成績名列前茅,對自己要求高,每晚臨睡前利用半小時來檢討一天學習上的得失,然後紀錄下來,以便跟進。阿喬前來求助時,表示最近受失眠問題困擾,感到難以入睡,睡眠中段有乍醒,腦海會呈現在學校未能妥善處理習作的情景,又因恐怕清晨醒來會忘記這情景,於是她馬上起床寫在筆記本上,才放心再睡眠,可惜大多數是「眼光光」,要花20至30分鐘入睡。阿喬擔心失眠會影響學業,引致有緊張情緒出現,因此盼望輔導幫自己調整情緒及睡眠質素,以免有朝一日服用安眠藥時,變成對藥物依賴。 阿喬是一位對自己要求嚴格、有理想及自醒能力強的女生。然而,她在上床睡覺前,要調節自己的心態,若感覺自己將會失眠,腦部便產生負面反應,因而有焦躁感。其實,阿喬可以將睡前自我反省的時段轉到晚餐後,便不用安排在上床時候令自己思想太多,有可能產生負面思想。阿喬每晚在上床睡覺的過程中,當有在困倦或想睡時才上床,做些深呼吸來讓自己放鬆,一心想著自己會慢慢睡著,她便自然會輕鬆入睡。自此之後,她慢慢改善睡眠質素,而半夜睡醒「眼光光」的情況已沒有再出現了。 失眠個案二﹕身兼太多責任 另一位22嵗的就讀大學法律系的男生,叫阿禧,他是家中長子,與母親及四弟妹同住,幾年前父親因患上癌症病逝。阿禧自幼非常懂事,思想又成熟,父親去世後,他便充當半個父親的身份去照顧母親和弟妹,任勞任怨。雖然高中功課繁忙,他仍然堅持做兼職補習幫補家計。當媽媽由全職主婦投身工作,在家中的二妹幫助烹調食物及幫助三個年幼弟妹溫習。時間過得很快,大半年後,阿禧便大學畢業,現時功課進度十分繁忙,年頭更被一律師樓聘請做半職工作,放工後,食點東西後回家已是晚上11時。當他疲倦時,喜歡在床上溫書、工作、玩手機及看電影,直至疲倦時才肯入睡,一星期有二至三晚只睡4-5小時,他形容自己像鐵人一般,不用太多休息也精神奕奕,假期睡多一㸃會產生罪疚感,好像睡覺是浪費時間。床鋪已經成為他的書桌、遊戲室、電影院及寢室。最近功課繁重,邊打瞌睡邊溫書,有時會徹夜未眠,明知很疲倦,卻又會無故失眠,導致常沒精打采。夜晚阿禧又怕自己會失眠而感到精神緊張,愈緊張就愈難入睡,清晨醒來像沒睡覺一樣,日復日持續這情況,需要尋求輔導。 阿禧是一位孝順母親的兒子,亦是一位疼愛弟妹的好大哥,他並沒有因喪父而沮喪,反而努力讀書,身兼數職(半個父親、大哥,補習老師、律師樓員工及學生)來維持家庭的穩定。幸運地,阿禧家中有媽媽和二妹齊齊支撐著這個家,現在只剩幾個月,他便畢業。經過家庭輔導,大家讚揚阿禧在這幾年為家庭無私的貢獻,媽媽、二妹和其他弟妹一致建議他專心讀書,希望他停止半職工作,全力以赴去準備大學畢業的課程,從而減輕所承擔的壓力,舒緩焦慮的情緒,改善失眠的現象。 培養幫助入睡的習慣 輔導員邀請阿禧日常生活要持守規律,讓作息定時,做適量運動 (避免睡前做劇烈運動),切勿在太餓或太飽,或飲用咖啡因的飲品後就寢。他要緊記﹕床只是用來睡眠,讓「使用床」和「入睡」變成制約,以免讓自己在床上作其他用途,使腦部產生混亂,例如切勿在床上聊天、看電視、使用手機或電腦,因藍光有活化交感神經用途,令精神亢奮,改變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 如果阿禧上床後 20分鐘未能入睡,提醒自己遠離床鋪,到大廳做令自己放鬆的事情,例如讀無聊書本、拉筋或體操動作, 等待有睡意才上床,無需刻意看鐘,重複幾次,直到睡著。避免因無法入睡而產生無形的焦慮,跟著會更難入睡。 當阿禧決定睡覺就上床躺下,保持同時間起床,換取較長及較佳睡眠效率,並且避免午睡,以免打亂自己生理時鐘。晚間選擇一個安靜及昏暗的房間去睡覺,可以運用舒適安眠的音樂來伴隨入睡。最後,阿禧的睡眠狀態回復正常,並辭退工作後,專心考試,最終成為一個律師。 相信大家明白適當的睡眠能夠增進人體的細胞修復,讓身體得到適宜的休息,用以消除身心的疲勞,幫助日間身體的吸收營養,強化腦部記憶及調節學習的效能。盼望大家在一天忙碌過後,可以享受甜夢和充足的睡眠。 文章在2020/12/8 明報主版刊登,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 康志敏小姐 (Janet Hong) ,Dec 2020

Read More
262022Jul

兒童都會患上「焦慮症」?

兒童因學習壓力和煩惱受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其中最大的壓力來源就是學業和家庭,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小心孩子因此患上兒童焦慮症。 Q1: 為什麼會患上兒童焦慮症? A: 這個病症可能與家庭有著不少的關係,有機會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把分數看得重,孩子經常感到壓力而產生焦慮情緒,損害親子關係; 有可能是家人本身患有情緒病,孩子未能承受他們情緒的起伏所帶來的焦慮;又或者父母關係惡劣,經常吵架,令孩子變得失望和焦慮;對社交的焦慮,害怕面對社交場合,害接觸陌生人現尷尬、害羞,可能他們本身是非常敏感、缺乏自信及自尊心傾向較低的孩子;另外,孩子的焦慮與環境與有關,例如:轉校、外國升學、移民;或曾有心理創傷經歷、手足爭寵、親人患病或父母離異、受到侵犯、或思想的偏差想法,例如:以偏概全、黑白分明都可能導致焦慮症等。 Q2: 患上兒童焦慮症有什麼徵狀? A: 兒童焦慮症存在於兒童中常見的情緒障礙,患者可能會經常情緒不穩、發惡夢和大哭大叫,失眠、易倦、緊張、有手指、食欲不振、肚痛、胃痛等。 Q3: 什麼是選擇性緘默? A: 患者可以在家中暢所欲言,但在學校或陌生的環境就完全不說話或無法說話、無法打招呼。他們常用紙筆、訊息和手勢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令他們在學校,難結交朋友,影響學習和表達感受、難以與人保持眼神接觸、表情木訥、及對噪音和一大班人群表現過敏,如果強迫患者說話或會有反效果,狀況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除去剛開始上新學校的首月、有溝通/發展障礙的患者),尋求專業輔導和家庭治療 Q4: 可以怎樣治療兒童焦慮症? A: 孩子可以透過家庭療法預防兒童焦慮症,而患者可以用家庭治療、輔導或藥物治療協助他們康復。

Read More
262022Jul

產後抑鬱症 嚴重可導致母嬰皆受傷害?

媽媽在產後要面對照顧嬰兒的壓力,也要接受生育後的生理變化,出現憂鬱情緒十分普遍,今天便來談談什麼是產後抑鬱症。 Q1: 產後抑鬱症的成因是什麼? A: 造成產後抑鬱症的成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媽媽的荷爾蒙變化、曾經難產、不育問題、過往的情緒病問題、不習慣家庭角色的轉換變化、現職工作大壓力、家庭關係不和(夫婦、姻親或原生家庭)或者得不到家人支援等,都會較易患上產後抑鬱症。 Q2: 產後抑鬱症可能會帶來什麼後果? A: 會直接損害媽媽的健康,可能出現食慾不振、失眠、易哭、難集中精神、過份擔心嬰兒或對嬰兒失去興趣、因而產生負面思想、渡至情緒低落,煩躁不安,甚至有忘妄想及自殺和殺嬰念頭等。 Q3: 患上產後抑鬱症可以怎樣處理? A: 如果症狀持續多時仍未有改善,應該及早求醫,有需要時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協助,透過輔導調整心理精神狀態,盡量放鬆精神,便能早日康復。

Read More
262022Jul

孩子不停「扭計」 父母應如何處理?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子女的將來無庸置疑地起著重要的影響,今天便來講講父母在不同情況下該怎樣教導孩子。 Q: 孩子為什麼會「扭計」? A: 孩子可能會跟父母索取不同要求,例如買新玩具、想喝汽水,當父母拒絕時,孩子容易以不斷哭鬧來迫使父或母一方答允要求; 或者向另一方撒嬌,當父或母其中一方責罵他們時,他們便可能會轉向另一方父或母哭訴,若父母關係不協調及因教養子女方式不和時,會增加子女出現「扭計」的情況。 Q: 父母該怎樣應對孩子在家不斷的哭鬧? A: 平日孩子常盯著父母,若父母情緒大起大跌,孩子又是個在意父母的情緒變化的人,孩子有機會「有樣學樣」轉成情緒化的孩子。首先,父母先保持冷靜,雙方應用情緒管理, 學習認識並接納雙方都可能有的情緒高漲的機會,大家可以讓對方知道有情緒升溫的趨勢,因此大家要暫時停止對話,小休一段時間,找尋有效的舒緩,例如:深呼吸、靜觀。讓雙方都心平氣和地處理自身情緒,到適當時侯,再跟進及作事後檢討,此外,父母關係要多和平商議務必達至協調及因教養子女方式不和時,盡量透過平靜溝通去解決育兒的問題。 Q: 如有孩子在街不斷的哭鬧,又如何解困呢? A:  如果身處街外,大家先找旁邊一個安靜的位置,待大家冷靜下來後,父母先表達孩子可以控制情緒感到欣賞,及協助孩子先表達「情緒」後邀請孩子講述「扭計」的原因,如孩子未能即時表達,家長可以幫助他們陳述原因的幾個可能性,讓他們選擇。此時,若家長敘述孩子正確的情緒,孩子會因父母明白自己而感到安全,稍為靜下來。先表達情緒後講原因,一方面是父母推動孩子學會自行表達的訓練的好機會,另一方面,可讓孩子明白事理,及了解如何正確處理情緒。如果父母曾向子女發怒,可以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則,因為父母是子女的一面鏡子,日後孩子學到父母的良好品格和情商。 Q: 當孩子不願接受父母的教導時,又該怎樣解決? A: 如果財政容許,父母會盡力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是無可厚非,若是孩子像個嬰孩一樣(比實際年齡少幾歲)的無理取閙,同父母鬥氣。事後,父母需要單獨邀請孩子去談話,找出不願遵守父母教導的原因,例如:手足爭竉、在校被欺凌、未處理的突發事件、曾經歷傷痛未忘懷…等。如果排除發生以上事件的可能性,鼓勵加強父母與孩子關係,父母雙方尋找多點親子時間。或有需要分清和改善父與孩子或母與孩子的關係,了解一個未長大「嬰孩」的情懷的背後因由。以免孩子索取要求時,彷似與父母其中一方平起平坐,不分尊卑地與父或母糾纏不清,因此造成父母未能設立管教孩子應有的界線。有必要時可以尋求家庭治療及輔導。

Read More
262022Jul

缺乏溝通如何破壞親子關係?

缺少溝通的家庭成員容易因誤會起磨擦,傷害親子關係,因此雙方關係要父母與孩子一齊努力,從中取得平衡。 Q: 疫情下怎樣導致家庭成員衝突? A: 疫情持續,讓家長在家工作機會增加, 又遇上孩子減少上實體課,增加了大家相處時間。由於一方忙於網上課堂,另一方在家参予視像商務會議,困在家中,家長難免擔憂孩子的追不上學業進度,孩子又常呆在家中感到鬱悶,認為透過上網來解悶也不過分。若雙方關係因在上網時間拉鋸而達至臨界點時,孩子感到委屈也懷疑家長不再愛錫自己。如孩子正在青春反叛期,可能採取鬥氣式的回應來「對付」家長,爭取關注。便會令家長因難於管教孩子而更生氣,若然雙方缺乏溝通,便會產生大衝突。 Q: 家庭成員衝突怎樣影響親子關係? A: 衝突背後的原因,很多時來自家長關心孩子,比關心自己更重。當家長在家工作後增加時間管理孩子上網時間,孩子覺得自己彷彿被家長「追」著「關機」一樣,孩子便開始「走」遠點。而家長見孩子愈「走」,家長便愈加快步伐去「追」,形成一個「追」時,另一個「走」的局面,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嚴重損害親子關係,甚至成員會出現失控、難以入睡、食慾不振等的情況。 Q: 衝突出現時可以怎樣解決? A: 可以尋求家庭治療及輔導的協助,讓雙方有機會平靜地探討問題,學會易地而處,理解對方的處境和感受,改善親子關係。

Read More
262022Jul

兒童失去摯親 家長如何協助孩子渡過哀傷期?

兒童面對失去摯親的傷痛難以估計,因為人生經驗較淺,若能做好輔導,可助他們勇敢面對哀傷。 Q: 家長如何跟幼兒解釋死亡呢? 家長如何解讀幼兒理解死亡的能力呢? A:  三歲以下的孩子,對死亡理解有限,可簡單說親人不見了。三至六歲的對死亡有表面概念,需用實質例子解釋,例如死亡就像樹葉般,由綠變黃,然後凋掉。或更直白指出死亡就是心跳停止、不能郁動、沒有感覺、不會進食玩耍等。六歲前的兒童就算不懂死亡,不會表達,亦會將這份傷痛藏於內心深處。將來即使忘掉,潛意識仍有這些記憶。至於六歲以上的,已進入小學階段,理解力較佳,可讓他們了解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要考量他們感受有多深和感性程度,易哭泣的小心用語,或分開數次解釋。不能欺騙孩子,例如:死者去了外國工作,這些謊言遲早會被拆穿。若成人告訴孩子死者是睡覺後不見了,或去了一處地方消失了,把小朋友嚇至不敢睡覺/坐車… Q: 當傷痛藏於孩子深心處,作為父母怎樣明瞭孩子喪親傷痛? A: 兒童跟父母和兄弟姐妹感情最深厚,手足既是親人,又是玩伴和朋友,如果手足年齡這麼幼少便死亡,對孩子是很大的衝擊。此外,若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經常與小孩接觸和照顧,他們的離逝同樣會引起小孩的悲傷。有些孩子會嬲怒,因為親人不見了,不知道去了哪裏,不再陪伴在身邊,覺得對方失約了。亦有些孩子誤以為是自己頑皮,沒有跟親人說再見,或沒有一起玩玩具,所以親人生氣了,以後不再出現。他們或許會自責,嬲自己,但不懂說出來。由於小孩不清楚狀況,容易誤解,如果沒有人跟他說明白,他可能胡思亂想,嚴重的情況是中斷依附感,以後難於建立親密關係。 Q: 孩子如何走出哀傷期? A: 哀傷調適期的首段是孩子覺得難以接受摯親逝世,可能出現否定事實的反應。第二階段是孩子感到極度悲痛、情緒反覆波動,會懷念摯親生前的點滴,甚至一言不發躲在家中。在最後階段,孩子會願意接受摯親離逝的事實,走出哀傷,慢慢投入正常生活。若然不適情況持續六個月未舒緩,便盡快尋求輔導。

Read More
262022Jul

慘痛經歷後數星期至六個月,無改善症狀 可能是「創傷後遺症」 ?

人在經歷一些慘痛的經歷後會產生心理陰影,一旦不幸患上創傷後遺症,便應該勇敢面對。 Q: 有甚麼事情可能會導致創傷? A: 人在遭遇到受到不同情度的突發事件影響,例如:嚴重交通意外、恐襲、親人突然死亡、自然災害。或被家人的精神或身體虐待、在校園或職場受到欺凌等,都會令心理狀態失調,形成創傷後壓力徵狀,徵狀在數星期至幾個月內出現,大多數在半年內發生,如果無持續無改善,便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 Q: 那麼創傷後遺症會有什麼徵狀? A: 患者可能會發噩夢、回閃、失眠、情感麻木、刻意逃避回憶的事件、對平時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性格大變、情緒低落、焦慮、分心、失憶和易受到驚嚇、食量大增或大減、長時間處於戒備狀態等。 Q: 創傷後遺症應該怎樣治療? A: 治療是患者願意找可信任及專業的人仕傾談,慢慢地把藏在心裡一直壓抑的透過專業輔導將事情去解結,如有需要在人陪伴下重遊意外地點或讓幸存者將傷痛敘述,表達出心中的感受,減低對之前事件的負面影響,最後達至如常生活。患者及早接受心理治療,才能早日康復。

Read More
262022Jul

面對喪親哀傷 切勿逃避?

親人離世時,就像在身體挖了個洞,悲傷、震驚、沮喪等情緒都很正常。緬懷已故親人的一顰一笑、氣味、相片、話語、共同經歷的人和事。已故親友在逝世之前一刻的憔悴容顏或最後一句說話,都能勾起喪親者思潮起伏及難捨難離的情懷,今天便會講講喪親者常見的表現和該怎樣面對。 Q: 怎樣判斷喪親者的哀傷程度? A: 喪親的哀傷程度是因人而異,但當已故親人是突然死亡、遇上天災、被殺,或者短期內親友相繼死亡等,都會令他們欠缺心理準備去接受突然離世的消息,都可能令他們的哀傷情緒增加,令哀傷期延長。 Q: 面對親人離世時可能會什麼表現? A: 其中最常見的表現是情緒低落、飲食失調、失眠、惡夢、對事物失去興趣、反覆掛念已故親友或渴求與死者重逢、甚至可能在幻覺中與死者對話等。但有些人會將情緒藏起來,將哀傷情緒壓抑及逃避,令身邊的親友誤以為他們已經自行療癒,成為日後潛伏在他們情緒上的隱形炸彈。 Q: 應怎樣面對喪親後的哀傷? A: 大部分的喪親者得到親友的關懷及陪伴都會自我修復,但如果情況持續六個月都沒有舒緩跡象,便應該尋求心理輔導,減低日後患上抑鬱症的機會。

Read More
262022Jul

孩子「開學恐懼症」父母應如何協助?

假期完結學生便應該收拾好心情準備開課,但有些孩子會在開學時出現焦慮不安的心情,今天便會講講有關開學恐懼症。 Q: 開學恐懼會有什麼表現? A: 當孩子有開學恐懼症時,他們最常見的特徵是假期後不願上學、哭泣、多疑、心神不定、失眠、惡夢、食欲不振、會賴床、痛症的徵兆,常遲到,令他們不能安時上學。 Q: 為什麼他們會有開學恐懼症? A: 部份原因是他們未完成假期作業,又可能他們在疫情中,常留在家中怕接觸「多病菌」的外界,例如:有幼童以為持續狂喊可以待在家中,以後不用上實體課。又或是假期中太沉迷於電腦遊戲等,令他們不想離開舒適環境,又或是初上幼兒班、轉校、升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生,都可能出現開學恐懼症。 Q: 父母該怎樣協助他們? A: 父母給予子女單獨談話,了解他們的憂慮,見招拆招。例如:設定一個功課時間表讓孩子跟着完成,同時幫助他們調教好生理時鐘,減低開學時賴床的機會,亦可多聆聽他們對假期和上學的心理及生理準備,協助他們計劃在假期中段開始商討解決辦法,但如果情況沒有改善,便應該尋求專業的輔導。

Read More
262022Jul

從小培養「延遲享樂」可更易取得成功?

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擁有成功的人生,至少能有好的成就,今天便會談談延遲享樂的理念可以怎麼有助孩子取得成功。 Q: 什麼是延遲享樂? A: 是指一個人能夠抵抗面前的誘惑,耐心等待,之後便能獲得更大的獎勵,例如該孩子面對一粒棉花糖,如果他們可以能不偷吃,便可以獲得額外的棉花糖作正面強化獎賞。 Q: 為什麼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延遲享樂? A: 因為延遲享樂的理論與孩子成功息息相關,研究發現,如能在克制慾望後獲得正面強化獎賞的孩子,較能夠取得卓越成績,繼而在工作成就上都較突出,因為他們能夠自律,願意忍受短暫的「痛苦」而取得成功。 Q: 那麼父母能怎樣協助孩子學會延遲享樂? A: 父母可以尋求輔導員的協助一同訂下訓練,例如實行獎賞儲分計劃,當孩子有「好行為」時能獲得一分,累積一定分數便可獲得孩子期盼的禮物; 另外,當孩子有進步時,父母亦可以給他們「口頭」讚賞,經常的言語讚賞,能有效地增加孩子重覆正面行為的機會,將「延遲享樂」的理念持之以恆,變成良好美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