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麽是創傷後遺症嗎?你是否好奇自己是否有創傷後遺症?

在經歷了足以轉變人生的悲劇之後,很多人因為創傷後遺症而從此一蹶不振,不敢重遊舊地。你是否好奇這些情況是否普遍?又有什麽方法進行治療?接下來,我們將為你介紹6招紓緩創傷後遺症症狀的方法。

Q1. 創傷後遺症有什麼症狀?

A. 人在經歷一些慘痛經歷後,例如受到家人的長期情緒滋擾或嚴重體罰、父母離異、親友死亡、在校園或職場受到持續欺凌、生命遭到威脅-經歷重大車禍或自然災害等,都會令心理狀態失調。這些都可能會形成創傷後壓力症狀,例如經歷回閃、麻木、自責、逃避、抑鬱、失眠、惡夢、解離性失憶等等。如果這些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沒有改善,便有機會形成創傷後遺症。

要脫離創傷後遺症,患者有機會將情緒壓抑及逃避,在夜闌人靜獨處時,才會表露出來,而身邊的親人誤以為患者已經自行療癒,這可能成為日後潛伏在患者情緒上的隱形炸彈。

Q2. 通常有什麽方法為創傷後遺症患者進行治療?

A. 尋求心理或家庭治療,勇於面對,表達心中的感受才能解開心結,讓事情慢慢淡忘,從而康復。治療 PTSD會採用名為眼動療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s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透過心理學家指導患者的眼部動作,減少患者驚醒以及恐懼的狀況。

Q3. 有什麽簡單的方法來改善創傷後遺症?

A.

1)靜觀

靜觀是適合任何人士使用的技巧,是指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此刻而引起的覺察力👀。讓我們以開懷和觀賞的態度接納當下。

2)運動

運動可以協助調節情緒,一般做完運動之後都會感到放鬆,有助紓緩負面情緒。

3)娛樂

保持以往慣常做的輕鬆有益的嗜好和娛樂,維持正面情緒,令到自己產生安全感及歸屬感,例如:朋友輕鬆相聚、唱K及-齊弄點食物消磨時間等都可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4)足夠的休息

休息不足有可能會導致疲倦,難以集中,工作出錯,自責易產生負面情緒,被牽引內疚,不自覺地將發生的創傷事件回閃,以至焦慮… 所以充足的睡眠有助我們情緒穩定。

目睹意外大感不安?即測您有否創傷後遺症!

你知道什麽是創傷後遺症嗎?你是否好奇自己是否有創傷後遺症?

Q1. 什麽是創傷後遺症?

A. 創傷後遺症(PTSD)又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是焦慮症的一種。其定義是親身經歷或在場目擊,例如天災或者恐怖襲擊等,過多心理負擔造成影響,持續一個月感到焦慮不安和負面情緒,並影響到日常生活。

Q2. 創傷後遺症有什麽特徵?

A. 創傷後遺症的特徵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首先,患者受到侵入性思維的影響,時常會不由自主想起導致創傷的情景,並再次感受到當時的情景,導致影響生活,例如不斷發噩夢。其次,患者會不由自主地逃避任何與創傷有關的人物和事件,例如故意遠離創傷發生的地點。再者,患者很容易有過多的警覺,很容易感到焦慮,驚慌失措,對於輕微的動作都可能引起過激反應。最後,患者往往會面對其他精神疾病的併發症問題,例如會同時患上抑鬱症、濫藥或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等,對於過往感興趣的事再也提不起興趣。

Q3. 如何快速測試自己有沒有創傷後遺症?

A.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的香港健康情緒中心設計了5條簡單問題,幫助你快速測試是否有創傷後遺症:

1. 你是否曾經目睹或經歷創傷,事後持續1個月或以上,仍然很害怕、無助、情緒低落?

2. 當別人提及某些人或情景,令你想起創傷事情,感到非常不安?

3. 你是否經常出現下列情況:煩躁不安、失眠、發噩夢、難以集中精神、容易激動、容易受驚嚇、持續想起及/或夢見該創傷事件、逃避那些可能勾起創傷回憶的人或事物、警覺性過高、覺得與其他人疏離,或難以與別人建立互信關係?

Q4. 上述情況是否對你做成明顯困擾?

  1. 上述情況對你的生活,例如學業、工作、社交等,是否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

若果以上皆是,建議你可以尋求輔導心理學家協助。

Woman’s Mind 論盡港童訪問:臨臨虐殺案的啟示 教孩子勇敢克服創傷

孩子在經歷創傷後,難免會有心理陰影,形成「創傷後壓力症」,影響日後成長,究竟家長可以如何協助?
Woman’s Mind 論盡港童訪問:臨臨虐殺案的啟示 教孩子勇敢克服創傷
Woman’s Mind 論盡港童訪問:臨臨虐殺案的啟示 教孩子勇敢克服創傷
Woman’s Mind 論盡港童訪問:臨臨虐殺案的啟示 教孩子勇敢克服創傷
Woman’s Mind 論盡港童訪問:臨臨虐殺案的啟示 教孩子勇敢克服創傷

被藤條炆豬肉的兒子

被藤條炆豬肉的兒子

十一歲的瀚,原本是精英班學生,因成績退步,在新學年轉回普通班。他在小六班內,感到羞愧,重新適應教材進度外,亦要面對同學群組的變化。不幸地,瀚遇到三位愛搞惡作劇的同學,經常以他的身材取笑他為「馬騮精」,在瀚旁邊細聲講大聲笑,令他感到不被尊重,亦對他們的行為心存憤恨。

有一日,其中一位叫琛的同學用輕蔑的眼神登著他,然後大叫瀚的花名及藐視地笑。瀚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揮拳打向琛的臉,他失去平衡,幾乎跌到在地上。琛從沒料到性格懦弱的瀚會有此反應,連忙跌跌碰碰地走開。

老師得悉此事,約見瀚、琛及其同學群組見面。經了解後,琛的傷勢無大礙,大家互相道歉,老師以為事情可以結束。其實大家仍然未能冰釋前嫌,瀚內心仍埋怨以琛為首的同學組群冷對他,琛又在網絡個別群組杯葛、貶低瀚。自此,瀚在班中成為部份人的「笑柄」,覺得被排斥;雙方開始互相仇視,氣氛有㸃緊張。在班中瀚只有一、兩位談得來的同學不值琛組群所為,決定連同瀚將網上的事情向老師請求幫助。老師通知瀚的母親,希望家人給予瀚多些支持,將事件平息。

其實瀚出手打人的事件是首次,但被父親體罰卻是從瀚年幼時開始。父親會不留情面地用滕條打瀚,邊打邊罵,時而打至藤條也折斷了,繼續隨手執起衣架代替藤條作敎鞭對付瀚,直至自己身心俱疲為止。

由於父親是個要求嚴謹的紀律部隊成員,他日常掛在嘴邊是「三歲定八十」、「管敎兒子是越早越好,不然的話,就後患無窮」。因此,父親對十一歲的大兒子及七歲的小兒子一視同仁。如果他們略為頑皮、「駁嘴」,或不在指定時間完成作業,就即時被破口大罵,無論是在街上、家中,也不能倖免被體罰。

母親看到倆愛兒受盡皮肉之苦,對這個丈夫又愛又恨,苦無對策,沒法在風頭火勢時,阻止丈夫的嚴厲教導方式。唯有勸告兒子,切勿觸怒父親。

那天,母親接到老師來電後,感到奇怪,為何怕事的瀚好像變了另一人。回想到瀚最近經常無故於情緒波動後,便與弟弟爭執,出手打弟弟,有時會無故地擊打牆壁發洩。母親思前想後,覺得瀚的情緒爆發不只因同學欺負而來,或許與家庭因素有關。於是跟丈夫商量後,決定找家庭治療。

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來瀚的祖父是體罰父親的先行者,可惜祖父已身故。據父親描述祖父是個軍人,在家好像在戰場一樣,嚴格執行軍紀,絕不苟且,所以連同父親及其三位弟弟也不能倖免。由於父親是大哥,體罰程度最重。

被邊緣化的父親

回到現在的家庭,日常生活缺乏協商、家庭內部存着瀚父權力的過度運用。瀚父曾被瀚祖父以軍訓方式教導,隨後瀚父將原生家庭過去相處模式,像「倒模」一樣體罰愛兒們。由於父親獨攬大權,不容母親調停,反而令母親和孩子間關係更緊密;明明是雙親家庭,卻好像單親似的。父親被邊緣化,形成不親密的父子關係,又阻隔他與太太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

瀚父被鼓勵下,用軟化的口吻承認自己常有兒時的景像重演,彷彿再活現被瀚祖父體罰的畫面。估計瀚父可能在潛意識裡,不自覺地重覆使用自己父親一直運用的不人道體罰模式,用以管教瀚兩兄弟。

瀚父同意體罰是無助於培養兒子品格,反而破壞父子關係,於是父親向兩位兒子道歉。況且,瀚父檢討自己常以居高臨下的父親身份自居,對管敎孩子沒有清楚界限,亦對未有給予家庭成員適當的空間,表達心中的不滿而內疚。從此承諾讓他們有獨立處理自己的時間的空間,以及按步就班的訓練,令孩子逐步學會安排玩耍及做作業的時間;望能讓他們逐步重建從家庭而來的安全感及歸屬感。

鞏固兄弟關係

在瀚倆兄弟交往中,身為兄長,讓瀚去學習建立兄弟關係,是他人生中第一個試驗埸。透過兄弟的相交,懂得怎樣合作或妥協,其中他們學會互相尊重,瀚同意絕不能用以暴易暴的方式對待弟弟,並向弟弟道歉。

父妻聯手敎養兒子

父母婚姻關係出現的問題,有可能間接是由原生家庭的管敎有別而成的;應避免讓過去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延續。以往父親渴求與瀚袓父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可惜瀚父未能得到的滿足,便越發渴求,以至重覆地失望;形成對親密關係失去信心,難以與太太建立互信。要明白對太太忠告充耳不聞,無助改善夫妻關係。

此刻,瀚母了解到家庭內各成員的情緒張力,要避免丈夫因憤怒,而造成兒子們的焦慮。若採取不當的保護或過度迴避,是不容易將問題移除。建議太太關心丈夫過往童年的傷痛,邀請太太協助丈夫,共同管敎兒子,大家在家庭崗位上可以互補不足。

校園欺凌

在校內,瀚未能適應新環境,對自己以往出色的表現還有着一份眷戀及執著,怕自己一跌不起,產生壓力;加上父親過度體罰下,造成長期的壓抑,遇到琛的組群挑釁,壓力所醞釀成的負面情緒就爆發出來了。

首先老師邀請有關同學見面,需要停止瀚誤以為凡事都可以用武力去解決的行為;再者對琛及其群組的滋擾行為,予以譴責及停止網絡對瀚的中傷。老師要求有關同學在堂課後,參加「情緒管理小組」及「關懷互助小組」,促進他們的溝通及社交。老師亦鼓勵瀚無需把成敗看得太重,努力考好呈分試,仍可選擇自己喜歡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