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0181 月
提高抗逆力

提高抗逆力

筆者在輔導個案中,看見一些在年幼有不愉快經歷的求助者,因著父母對其學習持高期望、被同學欺凌、感情煩惱,對前路失去方向等因素而產生心理陰影,即使日漸長大,這些不愉快的經歷仍揮之不去,並持續地烙印在心靈中,隨之而來出現做事不起勁、對前途沒方向及出現逃避現象等後果;甚或輟學後在家中沈迷電子產品、逃避尋找工作或成隱青,更嚴重者有輕生的念頭等,真是令人感到痛心及惋惜。另一邊廂,筆者看到有些求助者因病、金錢問題或個人的能力,未能完成大學課程,步入成年階段後才後悔錯失讀書黃金機會,以致局限日後晉升機會及個人發展方向。

一個抗逆能力高的人,能夠彈性地面對逆境、積極樂觀、發揮創意找出解決方案,有不屈不撓精神,愈挫愈勇,表現卓越,不易輕言放棄自己的理想。他們會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尋求改變,或許回到校園去增值自己會是個上策,筆者也是這群成年人的其中一員,曾於十多年前,重踏校門,連續修讀了六年全日制的學士及碩士課程。現回想起來,一開始便訂立目標,在成為一個輔導心理學家的崎嶇路途上,自己的確也曾孤單及想過放棄,靠著神,不斷為自己祈禱、交托,明白到路雖然難行,怎樣也能行得過。的確,訂立明確目標的人們是較易朝著方向邁步向前,讓目標成為自己的推動力和挑戰,既然選擇了一條不平坦的路,就必須貫徹始終並相信逆境是人生無可避免的挑戰。然而,怎樣才能提高抗逆力呢?

細數抗逆力高的人士,Viktor Frankl(弗蘭克)是個表表者,他是個值得稱讚的心理學家。Viktor Frankl生於維也納,曾任精神科教授,也是虔誠教徒。二次大戰後,他在集中營,經歷被剝奪了自由和目睹同伴死在煤氣房的痛苦,但仍然可以從悲慘的困境中得到的盼望,源自於堅信人是為著追尋意義而生存,他生存的意義是掛念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兒。此外,他亦受到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熏陶下,縱然無可避免地被困在這集中營內,忍受著肉體、心理、精神的局限,他仍然可以自由去選擇自己在極度痛苦狀態中繼續活下去,全因體驗到人在不能改變的苦難中,要保持平穩的心態。雖然身體被困在獨立監倉內,但是他的心靈不會因外在環境捆綁著而情緒低落至一蹶不振。相反地,他認為監倉只能困著身體,卻未能捆綁著自己的內心,只要內心感覺到自由便可以了。在他堅強的信念下,這種獨特的自由是旁人用盡方法也無法奪去。他要從自己和其他囚犯同伴的這一場苦難中,探索生命的意義,實在又是另一種挑戰。

從另一角度看,轉化苦難和看到生命的意義,不只在享樂中獲得,亦能在受著苦難中得到。倘若當事人知道所受的苦難可以成就對別人有益,這樣或許當事人會較為樂意去承擔這份苦難。在承擔這份苦難的時候,感受到生命富有一份特殊的意義,而這份特殊意義是旁觀人無法像當事人般深刻體會到。筆者在決定重投學業的時候,希望可以為這個社會做點事,因此願意承受短暫讀書生涯的辛苦,為了可成為別人的祝福,並明白到輔導工作是一份非常有意義的使命,希望用輔導的專業去協助別人解決困難。因而,讓自己感受到這份痛苦所帶來的獨有價值,它反過來亦喚起當事人的抗逆意志,變得成熟及充滿自信去面對長時間的逆境。

面對逆境,當事人需要持著處之泰然的心態,能夠勇於征服困難的精神,並且堅持不放棄的態度,盡力去發揮其內在的無限潛能,努力尋找外界資源,持有克服挑戰。每一個青少年生命都潛伏抗逆特質,在子女步入青春期的角色需要保持良好溝通及同理心(設身處地從別人角度,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和需要);父母明白朋輩影響力大,需盡量在子女面前放下以往的權威, 扮演好朋友角色,常要提醒自己保持忍耐,體會他們需要一段情感親密親子關係;孩子透過觀察,吸收父母思想、感受,透過情感經驗交流,父母和孩子譜出生命樂章。

作為父母,現今工作時間長,往往忽略抽時間陪伴子女,有不幸事情在家發生(生病/死亡), 應與子女坦誠地討論,鼓勵孩子抒發感受;勤於與子女共同解決困難,壓力沉重低落時找人傾訴,每天做適量運動、 增加腦部氧分及鬆弛神經,保持樂觀,讓以往成功事例,重燃希望。

最後, 總括一下,提升抗逆力和回應逆境的本領很重要,「少一分時間抱怨, 就多一分時間提升抗力」。逆境商數的高手,遇到突發性的事情時,會在挫折的事情中尋找優勢,並將挫折的力量轉化成可以令自己進步的動力。容讓今天的你活得更好,協助孩子在成長中讓抗逆力駕馭人生。


文章刊登在基督教刊物: 談天文集季刊Worldwide Holistic Magazine

免費查詢及聯絡:9703 3255(按此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