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失去摯親 家長如何協助孩子渡過哀傷期?
兒童面對失去摯親的傷痛難以估計,因為人生經驗較淺,若能做好輔導,可助他們勇敢面對哀傷。
Q: 家長如何跟幼兒解釋死亡呢?
家長如何解讀幼兒理解死亡的能力呢?
A: 三歲以下的孩子,對死亡理解有限,可簡單說親人不見了。三至六歲的對死亡有表面概念,需用實質例子解釋,例如死亡就像樹葉般,由綠變黃,然後凋掉。或更直白指出死亡就是心跳停止、不能郁動、沒有感覺、不會進食玩耍等。六歲前的兒童就算不懂死亡,不會表達,亦會將這份傷痛藏於內心深處。將來即使忘掉,潛意識仍有這些記憶。至於六歲以上的,已進入小學階段,理解力較佳,可讓他們了解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要考量他們感受有多深和感性程度,易哭泣的小心用語,或分開數次解釋。不能欺騙孩子,例如:死者去了外國工作,這些謊言遲早會被拆穿。若成人告訴孩子死者是睡覺後不見了,或去了一處地方消失了,把小朋友嚇至不敢睡覺/坐車…
Q: 當傷痛藏於孩子深心處,作為父母怎樣明瞭孩子喪親傷痛?
A: 兒童跟父母和兄弟姐妹感情最深厚,手足既是親人,又是玩伴和朋友,如果手足年齡這麼幼少便死亡,對孩子是很大的衝擊。此外,若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經常與小孩接觸和照顧,他們的離逝同樣會引起小孩的悲傷。有些孩子會嬲怒,因為親人不見了,不知道去了哪裏,不再陪伴在身邊,覺得對方失約了。亦有些孩子誤以為是自己頑皮,沒有跟親人說再見,或沒有一起玩玩具,所以親人生氣了,以後不再出現。他們或許會自責,嬲自己,但不懂說出來。由於小孩不清楚狀況,容易誤解,如果沒有人跟他說明白,他可能胡思亂想,嚴重的情況是中斷依附感,以後難於建立親密關係。
Q: 孩子如何走出哀傷期?
A: 哀傷調適期的首段是孩子覺得難以接受摯親逝世,可能出現否定事實的反應。第二階段是孩子感到極度悲痛、情緒反覆波動,會懷念摯親生前的點滴,甚至一言不發躲在家中。在最後階段,孩子會願意接受摯親離逝的事實,走出哀傷,慢慢投入正常生活。若然不適情況持續六個月未舒緩,便盡快尋求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