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疫情下, 患上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知道強迫症的想法及行為均是不明智的,仍持續思考及不斷重複強迫行為,他們為了減少強迫思想和行為所帶來的恐懼及焦慮,患者用頗長時間在家或公司完成強迫思想及行為之後,才能外出或進行日常的事務,令患者及家人感到非常困擾日常生活。
患者主要分為 (1) 強迫思想 (1a)患者重複思考並浮現畫面、影像或甚至性及暴力片段,例如:重複思考疫情及中患者病的受傷畫面;(1b) 反覆思考相信慘痛事情在不久將來發生,例如:重覆思想自己變成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並正在經歷痛苦片段中。如患者病情愈嚴重,就愈重複思想/行為達到極度困擾,有機會未能應付日常生活。(2) 強迫行為 (2a) 重複一些行為去防止不理性地憂慮某事件會發生,例如:不停洗手去防止感染疫情; (2b) 需要不停地檢查某件事物或重複執行某些行為,例如:檢查爐具是否關閉、嚴格執行排列公仔次序、行人斑馬線只行黑色位置。若重複行為是合理地進行新技術的練習或是遵守宗教禮儀,這類行為不會產生憂慮,便不列入強迫行為。
讓我們看看以下這對母子的個案,最近疫情嚴重,母親在家工作, 又遇上兒子不用上學,每天母子除了睡覺、便忙於兒子網上課堂或母親商務會議,兩母子在狹窄的斗室內「日對夜對」,衝突就開始發生。由於兒子閒時喜歡玩網上遊戲,起初,母親憂慮兒子因玩手機令成績欠佳,入不到精英班,越想停止這想法,便更憂慮他的學業,為免自己持續憂心,便越期望兒子打機行為減少,演變成由早到晚一見兒子手持電話,就用大聲及強硬地喝令兒子停玩手機,有時達至失控地向兒子重複地發出「停止玩手機,馬上做作業, 若不停止, 兒子便會成績欠佳」在同一時間反覆發出10多20次相同的指令。
其實,兒子呆在家多月,在腦內海中只得一個「悶」字,認為用打遊戲機來解悶是一件不太份的行為,因此,他便採取鬥氣式的回應,母親越作出要求「停止玩手機…便會成績欠佳」,他用機不離手的方式來「對付」母親,想爭取母親多點關注。可惜,母親看到兒子對母親的勸勉充耳不聞,已不是味兒,加上平時因工作繁忙,兩母子缺乏溝通,最近發現自己兒子從一個愛聽從指令的孩子變成個反叛孩子,母親對兒子的反應由期望變失望,亦感覺困擾, 便不自控及不自覺地反複向兒子, 發出停玩手機的指令,由於母親患上強迫症的早期特徵, 便嘗試尋求輔導。
母子在輔導室內, 平靜地互訴心事,兒子向母親道歉, 並承諾減少上網時間,而母親向兒子表白自己內疚的心聲,大家冰釋前嫌,進而改善了母子關係,母親的強迫行為亦隨之而減少。
現在,疫情維持了一段長時間,希望大家可以對患者多點理解和接納,若得到家人到支持,對他們的康復進展有著正面的作用,讓我們齊心去共渡難關。
康志敏 Janet Hong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冶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