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227 月

孩子怎樣學懂忍耐和自制能力?

現今世代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容易成為眾人的焦點,父母對「唯一」的仔女會悉心照顧,或傾向於過份遷就他們,導致仔女被寵壞,因而無法適當地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延遲滿足」 (Delay of Gratification)

1960年, 史丹佛大學Walter Mischel教授, 對四至五歲幼童進行「延遲滿足」的實驗。硏究員選擇一群四至五歲的孩子作研究對象,安排每一位孩子獨立在一間安置了錄影設備的房間進行監察,讓他們誤以為房間只有他們獨自一人去面對枱上的第一粒棉花糖。他們如果可以忍耐15分鐘不偷吃這粒棉花糖,將可獲得額外的第二粒棉花糖作正面強化獎賞。那麼,到底吃或不吃枱上的第一粒棉花糖是說明「延遲滿足」理論。

「棉花糖實驗」是一個影響人生成就實驗,十多年後,研究員向其曾經做過實驗的孩子的父母進行跟進個案。如果無法克制衝動,馬上把棉花糖吃下肚的孩子,長大後,他們學習或工作成績傾向不太理想,較易分心, 較沒有動力, 做事雜亂無章,人際關係也不佳。相反,忍耐15分鐘後成功獲得第二粒棉花糖作為正面強化獎賞的孩子,學業成績和人際關係傾向比較好,學生能夠在SAT公開考試中,取得卓越成績。

始後這個「延遲滿足」的理論被廣泛運用到各領域,而這實驗讓孩子明白到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及忍耐。原因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忍著不吃棉花糖的孩子,較能夠自律,願意忍受一時的「痛苦」- 意思是未能即時吃到棉花糖,而他們為了獲取更大的目標是「吃到第二粒棉花糖」,然而「延遲滿足」是幼童的最大考驗,因為棉花糖就在眼前,孩子選擇嚴格的自我要求、克制慾望及珍惜所有的性格,是孩子步向成功的重要氣質。

自制能力

「延遲滿足」的理論與自制能力息息相關, 例如:子女願意延遲玩電腦遊戲,希望在考試之前,可以集中精神去温習,期望獲取良好的成績,實行「延遲滿足」的理念去保持自率,克制自己各種的意念,願意為目標而忍耐,並且全神貫注於複習筆記。在過度困難的重要時刻,自我激勵,能夠堅持下去,將短暫的享樂延遲直至考試完畢,最後獲得正面強化獎賞「良好的成績」,這是良好的美德。相反地,若子女有成癮電腦遊戲的傾向,未有足夠自制力去延遲遊戲時間,只顧刹時間的享樂,即使明白考試應該事前安排有充足時間溫習,可惜他們經常放任地去玩電腦,罔顧學生應有的責任,最後,他們會因成績未如理想而懊惱及後悔。  

雖然這實驗只是二粒棉花糖,但是它隱藏著一個大道理。家長們可以嘗試在孩子的幼年時期,給予他們適當的練習與及時的正面強化獎賞,例如-

訓練 一:奬賞及時回饋 – 奬賞(糖果/禮物)要安排在孩子完成「好行為」後,及時贈送。那麼,孩子知道只要他們延遲享樂一段指定時間,隨後便得到正面獎賞。孩子因受到父母奬賞鼓勵後,會繼續該行為。

訓練二:分階段設定目標 – 實行獎賞儲分計劃,孩子有好行為,便獲得一分,累積一定分數,可獲得孩子期盼的小禮物。

訓練三:正面強化行為重覆發生 – 讓孩子因有正面行為或進步,而得到「口頭」讚賞,經常的言語讚賞, 更快捷有效地增加孩子重覆正面行為的機會。

孩子學會自己尊重自己, 亦懂得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導,之後自信心因經驗到成功會提升,有助增加自我推動力,加速下一次再度成功的機會。父母緊記強化孩子每次小小的成功,日後儲存「彈藥」,作為大成功的基石,那麼大成功便會隨之而來。此外, 父母要求孩子有良好行為的時侯,注意自己以身作則,給孩子作好榜樣,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自控能力,日後在困境中可以坦然面對。


轉載自 EVI 兒童教育資訊網,家庭動力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康志敏,《孩子怎樣學懂忍耐和自制能力?》,Aug 2017 刊登

免費查詢及聯絡:9703 3255(按此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