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15Aug
逃學威龍的回轉

逃學威龍的回轉

家長們,你們的孩子是否已入讀中學啊?由小學轉讀中學的過程順利嗎?如果是風平浪靜,就恭喜你們。其實要跨越這過渡期,可能是孩子們人生中的一大考驗。 俊,是沉靜的中一男生,在家中的他,少與父母談心。母親自他上中學開始出外工作,幫補家計。父親在國內時為工程師,十多年前到港後,擔當技術員;感到屈屈不得志,於是在港努力進修,考專業試,最後成功註冊成為工程師。 俊在初小時,立志做工程師,想子承父業。數學是俊摯愛的科目,經常取得滿分,喜歡被父親讚賞。到高小時,俊感到父母將專注力放在妹妹身上。她比俊小兩歲,能言善辯,深得父親愛錫,連母親亦讚她討人喜歡。俊內心漸漸妒忌她,覺得自己不被父母重視,是妹妹一手造成。看到妹妹同父母互動,令俊有酸溜溜之感。從此,俊的數學成績也大不如前。 失落的中學生涯 俊慨嘆在小學時,幾位知心同學由小一結識,至完成小學,便各散東西,有點黯然神傷。另外,小學是中文敎學,而中學以英文授課。俊感到難以適應,特別是以前喜愛的數學科,因跟不上英文敎學模式,拖慢學習進度。俊礙於性格害羞,不敢向老師及同學求助,又找不到知心朋友傾訴。他個子高,坐在後排單邊位置,有孤獨無援之感,造成俊在堂上常發白日夢,功課亦應付不來。俊原本可以向父母求助,可惜俊認為他們不重視自己,便將心事隱藏。 在一次數學測驗裏,俊因未能理解英文題目內容,而錯漏百出,令他感到不是味兒。經父親責備幾句後,俊反應激烈,埋怨父親彷彿在他傷口上灑鹽。之後,俊的數學科成績便追不上,令他既無助又懊惱。於是俊變得懶散,經常欠交作業及無心向學,常用身體不適作藉口請假。由於請假漸多,牽連到其他科目也難跟上,形成骨牌效應。他追不上進度,更難有動力上學,隨後更無故擴課兩次。開學兩個月,俊已成爲老師的「頭號關注人物」。駐校社工與他見過幾次面,沒有大改善。之後老師在家長會建議與父母雙管齊下關注他,及透過家庭輔導,促進各成員彼此關懷,幫助討厭上學的俊改變。 人生轉捩點 在輔導面談中,邀請一家人出席。治療師向大家剖析俊現正經歷一個重要時刻,俊享受愉快的小學生涯,由熟悉的中文小學轉到陌生的英文中學,已是一個挑戰。再者,以前俊是小六生,自然成為小學裡的大阿哥。現在升上中一,卻搖身一變成為學校最細的小子,實在需要適應。 輔導過程中,俊承認未能融入現時中學的生活,對治療師明瞭自己內心的掙扎,有種被認同的感覺。他開始有勇氣向家人表白,羨慕兩位舊同學找到理想的中學;反而不滿自己被迫接受程度較深的英中學校。每天上學有㸃不甘心,加上不捨得小學的「老友記」,在課堂經常想念以前快樂的時光。 俊在中學遇上適應困難,包括學科的進度及同學關係疏離的壓力。因俊為人敏感及內斂,不易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他認為如果他向母親訴苦,母親只會關顧賺錢及家務,又以為父親不再愛自己,不説也罷﹗ 家庭治療 經會面後發現,俊在學校的大部份問題是家庭問題的顯現。治療方向,要讓父母明白俊持續在新學校未能解决的適應疑難,其實是反映父母與兒子兩代的相互關係不協調和缺乏緊密關顧的延伸。治療師在會談重㸃放在父母和兒子的互動上,另外,強化兄妹情,希望重新建構家庭成員的關係。 改變家庭的互動模式 在會面中,治療師希望轉化過去父母與子的疏離關係。透過他們與俊坦誠對話,母親感觸落涙,表示後悔未能及時關心他。她被鼓勵下向俊表明,俊是家中重要成員,並內疚自己忽略兒子升中的過渡期需要家人支持。因此,母親考慮暫時轉做兼職,多給予俊即時支援。父親承認對兒子的關顧不足,對兒子測驗成績説出負面評價,令俊失望,願意即時表達歉疚。同時,父親向俊分享自己如何經歷離開家園的離愁別緒,重整自己融入香港生活,需要無比的耐性。父親亦勉勵兒子像自己一樣,盡力拼搏,克服困難。其實他考專業試不是一帆風順,失敗了也要繼續努力。治療師建議父親在作工程師這父子共同興趣的領域中,給俊多點啟蒙,作他人生導師。 強化手足情 透過面談,妹妹向哥哥作友善的邀請,哥哥日後可以向她吐苦水。從傾訴過程中,相信兄妹可以互助互勉,亦讓妹妹明白怎様作好心理準備,預備自己兩年後升中,達至雙贏。 建構歸屬感 在校內,建議安排一位成績好、有愛心的男生成為俊的伙伴,讓俊的座位與此同學相鄰,有助關顧俊的數學科,老師可提供數學輔導。為強化俊對校的歸屬感,建議讓他任副班長,承擔班裡聯絡工作;藉此給予他多接觸同學的機會,又鼓勵他參予象棋會及興趣小組。俊適應中學生活後,不再逃學了。

Read More
292015Jul
𠝹手女兒背後的故事…

𠝹手女兒背後的故事…

碧,十六歲,是個聰穎的中五女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明年將考DSE (中學文憑試)。碧的母親是完美主義者,對女兒要求甚高;她常慨嘆大學生未必可出人頭地,希望女兒入讀醫科或法律等較有盼望前途的學科。 完美的執著 對於成績卓越的碧來說,她最渴望得到的是母親的讚賞,可惜經常落空。倘若學業分數有落差,母親只懂罵。而生父在她八歲那年,與母親離了婚,對碧這個女兒也是愛理不理,碧常因惦念他而鬱鬱寡歡。 碧現在跟隨母親、 繼父及同母異父的弟妹居住。在六歲弟弟及五歲妹妹眼中,碧是「全能」的家姐、家傭及補習老師,如弟妹欠交功課,母親便會將罪責歸咎於她。碧同繼父說話不多,但總互有默契,遇到母親發脾氣,就互換眼神,沉默直到「風頭火勢」熄滅而結束。 近日,碧向知己透露對考試缺乏應有的信心, 又怕令母親失望,經常發惡夢;同時漸感難與母親相處,思念生父的哀愁不能解構。在極度痛苦中,她曾𠝹手,想利用皮肉的痛楚來覆蓋或消減心靈上的劇痛,結果無故地變成了雙重的痛楚。在這段時間,碧的心愈想就愈痛,曾失卻理智地操刀割得狠狠,臂上的傷痕深深,內心也傷得更重,成為惡性循環;在課堂上,碧會無故落淚。關心她的班主任得悉真相後將真相告知母親,令母親徹夜難眠及充滿內疚。 代替母親角色的女兒 事實上,母親經歷離婚所造成的負面情緒都投射到碧身上,碧長時間承受著;其後母親與繼父再添兒女,成為混合家庭。碧既要與一個無血緣關係的繼父保持融洽關係,同時又要擔當女兒、家姐,甚至半個媽媽的角色,真不容易。 幫助來自愛 首先,要讓母女兩人明白她們的衝突,來自雙方建構而成。母親需要明白女兒內心的需求,她因失去生父的愛,更渴望從母親而來的關愛。女兒的此刻的沉默,與母親的責難,是無法改善母女關係的,所以必須鼓勵碧體諒母親在離婚的陰霾中,經歷了傷痛,情緒會常有起伏。而作為繼父的,也可多坦承教養子女的工作,聯手肩負起父母親的角色,在處理碧的情緒時多一份參與,減輕雙職太太持家的辛勞和心力,成為太太背後的強大後盾,慢慢嘗試用愛心去協助太太渡過離婚的陰影。 此外,也需要肯定母親愛碧之心,她知道女兒𠝹手後,亦深感內疚。作為母親,她可以讓女兒了解自殘是損害身心健康,多學習和嘗試表達自己想法。與此同時,鼓勵作母親及繼父,齊心肯定碧對學業的努力,給予碧於心理及家事上支援;他們也要教導其他兩個年幼孩子分擔簡單家務及自覺學習,讓碧有更多的寜靜空間去專注學業。在DSE的考試後,鼓勵碧擴闊社交圈子、發展個人興趣、關心社群,走出自我封閉的局面。   文章刊登在明報2015年7月29日A13版 – 談天說道

Read More
212015Apr
情緒「爆煲」的兒子

情緒「爆煲」的兒子

軒仔個子高大,身材略胖,是個平時說話不多的十五歲獨生子。父在深圳工作,假日回港與家人相聚,平時因不常在兩母子身邊,感到掛念他們。母曾患產後抑鬱,易出現情緒波動。 母在街市賣菜,工作時間長,每天軒仔獨自一人留在家。母表示珍惜與子相處,在假日父亦會多與子一起,以彌補平時聚少離多的境況。如果財政容許,父母會盡力滿足子的物質需要。有時軒仔像小孩子一樣無理取閙,同母鬥氣,不肯出房門,母就自動送飯餸入房,哄他吃下,生怕他餓壞。 軒仔就讀中四,成績中上,為人欠主動,在班中結織不到知心朋友,與同學關係差。曾有數次在課堂中大聲尖叫,情緒不穩定,瞬間處於大上大落的狀態。當他醒覺自己失儀時,就會盡快平復過來。事後,老師嘗試了解事情,他總是投訴有兩位同學在堂上經常取笑他肥胖,讓他出醜。老師曾經透過他的文章得知,他原來是孤單寂寞,埋怨找不到朋友,且在意別人對他的批評。 軒仔希望專心讀書,所以較少參與課外活動,喜歡自己留在家温習。他在校內與老師偶爾談話,但只限於詢問與課堂有關的問題。目前,父母最憂慮軒仔甚少朋友,情緒易衝動,憂心他將來的社交發展。然而,他從未接受輔導。 母與子──糾纏不清的依附關係 家庭應是一個讓孩子感到安全,學習與人溝通的地方。若他在大人眼中永遠被認定是一個未長大的小孩,行為及心態便很難正常成長。因父母無暇在家,欠缺親子時間,軒仔未能掌握正確渠道與父母溝通。而且,他是父母唯一的兒子,父母不知不覺長期把他當「小孩」般疼愛,只滿足物質需要;造成他自我中心,亦不懂與朋輩相處。 父在深圳工作,表示記掛兩母子。同樣,軒仔理應記掛父,可能礙於少説話,未懂表達自己。唯母要兼任父職教養軒仔,他與母關係亦較父密切。母情緒反覆無常,軒仔不懂處理母的情緒,只有將情緒壓抑,加上缺乏朋友傾訴,對母又愛又恨,與母有糾纏不清的「依附」關係。 缺乏手足系統的家庭 軒仔是獨生子,因缺乏手足互動的關係,父母較易成為軒仔模仿的對象。雖然他知道母情緒起伏不定是不理想,無意中又會學習母負面情緒的宣洩方式。平日在家憤怒的情緒通過壓抑收藏起來,在校內被同學欺負時,就將積壓的情緒爆發出來。況且,父母未能與軒仔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他在校亦未懂與朋輩建立平等關係,更遑論可以結交到知己。  重新訂父母與子界限 軒仔深得家人愛錫,卻因父母角色失衡而欠正面影響。父母首先應多欣賞並讚揚軒仔勤奮向上,只是未掌握有效方法表達愛護身旁的人。 鼓勵加強父與子關係,讓父尋找多點親子時間。在結構家庭治療中,若要改善糾纏不清的母子關係,先要糾正母視子為一個未長大「小孩」的情懷。讓父母明白他倆是家庭的「上層」架構,父與母連結一起,同心協力引導兒子走出困局。以免孩子彷似與母平起平坐,不分尊卑地與母互相指罵及發洩。提議母主動與父建立一種可互相依靠,又合拍的夫婦關係。嘗試讓母主動約會父子,一家假日出外郊遊,多傾聽子的心聲。 重建父與「青春期」兒子關係 十五歲的軒仔正值青春期,開始探索自我形象,對自己生理及身體發育成長有疑問時,便想找父詢問。可惜父未能經常陪伴,也沒有鼓勵互相多溝通,軒仔便只好將疑難收藏;加上朋友少,缺乏傾訴對象, 以致未能成功建立自我認同感。 提議父用網上平台,與子互相聯繫,可分享自己青少年時的經驗,給予適當指導,提升子的身份認同感,並促進父子結連。父與子建立關係,是母不能代勞的。 情緒管理 平日孩子常盯著母,母情緒因情緒病而起跌,子在意母的情緒變化,引致子也轉成暴躁。母的情緒失控,子的反應更變本加厲至「爆煲」,造成惡性循環。建議讓母子反思,情緒失控及語言暴力是無助改善關係的。應用情緒管理, 首先學習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找尋有效的舒緩;心平氣和地處理衝突,提醒母要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或可能需要藥物去配合心理輔導。 建立良好朋輩關係 在家軒仔感到孤單及無力,亦未能學到同朋輩建立適當的關係,導致他在校被欺凌。老師可適當地提醒該兩位同學,不應取笑他,可以請軒仔擔任副班長角色,透過多與同學互動,慢慢融入當中。 可幸的是軒仔成績達到中上水平,在老師面前較多發揮自己,能爭取老師及同學的認同及肯定,來填補自己心靈和社交的無力感。鼓勵軒仔參與課外活動,例如:話劇、讀書會、寫作比賽及球隊,擴濶社交圈子,結交多些朋友,從成功經驗中強化自信,達至雙贏。

Read More
102015Mar
離異父母力挽「頑皮仔」

離異父母力挽「頑皮仔」

俊是個好動男孩,現年十三歲,讀中三;平日愛玩球類活動,在校內成績不理想,無知心朋友,擁有一個同父異母六歲的弟弟。 家庭遭逢突變 母親本是資深保險員,常往來中港洽談生意。自俊出世後,未能經常陪伴他成長。平日由祖母照顧俊,感情深厚。父親為技術員,閒時喜歡與兒子踢足球,父子關係良好。父母因聚少離多,感情疏離。父親七年前因婚外情,導致女友懷孕,最後與母親離婚。母親一怒之下,沒有向俊交代因由,離開香港;一年後,返港。俊隨父親居住。 父親離婚後一個月,再婚,俊當時六歲,剛上小一。初期俊與父親及繼母關係不算差,常問生母蹤影,表示掛念,又問父親:「是否因自己太頑皮將母親氣走?」父親未有正面回應。俊向父親表示只有一個母親,常到舊屋找她,令父親和繼母不快。及後,俊開始在家搗蛋,常為小事與繼母衝突,不做家課,上課不專心。俊被介定為過度活躍症及專注力不足(ADHD)。 父親在幼子出世後,而繼母再三要求,父親尋求社工轉介,將俊強行送到宿舍至今。俊為此事與父親對立,父親偶爾探望。俊星期一至五住宿舍,週末回祖父母家居住,週日晚返回宿舍。生母回港後,常到宿舍探望俊,曾建議接俊回她家居住,遭俊拒絕,質問她為何置他不理,無故失蹤,不配作母親。 困難中的契機 由於他個性較頑皮,在滿腦疑團下,錯誤解讀父母離婚與自己頑皮連上關係,感到歉疚及缺乏安全感。他常抱怨人生沒目標,為何要讀書,質疑做功課意義。俊現迷上電腦遊戲,表示只在電腦世界裏,才找到自我認同,慨嘆自己像「孤兒」。 俊最初以為隨父親繼續生活,未料到多了一個陌生後母;又惦念生母,使他強行壓抑著多種負面情緒在心內。到週末便將所壓抑情緒發洩到祖母身上,因祖母與他感情深厚,關係糾纏不清,將祖母與孫子在家庭系統中應有的界限變得模糊。但俊與祖父母相處尚算融洽,向祖母發脾氣後,會迅速道歉。 俊在宿舍與院友關係普通,男舍監曾勸俊不應放棄自己,要自強不息。俊對該舍監十分尊重,亦守舍規。在宿舍期間,表現成熟、獨立,被舍監形容他是個守信的人。在這幾年間,俊經歷由愉快生活走到父母離婚的低谷,又變成隻身寄居宿舍的「孤兒」,要勇敢面對父親不忠,母親離棄,但仍努力生活,已是很難得。 和平態度組「聯盟」 過往父親經常埋怨母親太忙,未有盡本份教養孩子,亦讓無辜的俊跌入父母爭執的漩渦,變成爭拗磨心,形成一家三口站在三角關係的對立面。在結構性家庭治療中,各人必需明白,造成俊現在的局面,是家中每個人有份形成。於是相約父、母、子三人及祖父母,三代一同進行面談,讓父母多㸃了解俊處境。 建議父母兩人用和平態度商討,達成共識,再展開三人家庭會議。將父母連成同一陣線,面對兒子表白導致離婚的實况;讓兒子明白父母離婚並不是因他頑皮,只是父母兩人感情生變,而離婚是大人的決定。父母承認因婚姻破裂,對兒子造成深遠影響,對此表達關懷及歉疚。 俊應要知道母親為修補關係,主動地邀請與俊同住的善意。透過談話互動,讓失衡的局面轉化,設法重建母子關係。在父子互動中,讓父對子表達關心,有助兩人拉近關係。 看來,俊的過度活躍可能是針對父親及繼母,而作出抗拒與對立的反射。俊無心向學與他所持的人生觀有關,他可能疑惑人生目標,自己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是核心問題。因此,讀書變成無意義,將精力用自我防禦機制的「投射」到電腦遊戲中,來得更暢快。 互補做對合拍父母 在會面中,讓父母明瞭雖然未能繼續一起生活,仍可合作,並互補不足;成為一對合拍的父母,共同管教他們的兒子,使兒子在兩個獨立的家庭中,重新生活下去。父母應對兒子多勉勵,用愛心和關懷去改善父母與子的關係。用時間多溝通,讓兒子在父母的愛中慢慢改善自己對學習的態度,變得樂觀及積極,從而專注學業。 俊人生中有三位女性,兩位母親及一位祖母。他認為祖母可依靠及信任,在這安全環境中,才讓脆弱的他真情流露。透過兩嫲孫的真情傾訴,加深了解,告誡孫兒不應孩子氣地黏著祖母。兩代界限應分清,明白大發雷霆的情緒是不恰當。 至於在院舍,俊遇到一個關懷及尊重自己的男舍監,也懂得尊重該舍監,並遵守紀律,証明到他有能力管理自己行為,應給予正面強化。希望俊在成長過程中,修補家庭關係,相信對抗行為會減少,能重新投入學業。藉著確立人生目標,重回母親家居住,週末可選擇到父家或祖父母家,可能俊的ADHD行為也會隨之而減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