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023Oct

晚晚「無覺好瞓」?4類失眠您係邊種?

你有失眠嗎?失眠是指無法入睡、難以保持睡眠、早醒或睡眠質素差,導致白天疲憊不堪的一種睡眠障礙。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問題,影響睡眠時間和睡眠質素,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身體疾病、藥物副作用、心理壓力、環境因素等。 Q1:失眠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 睡眠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大腦清理代謝產物、修復細胞、鞏固記憶的重要時期。睡眠過程由多個階段組成,包括快速眼動期(REM)和非快速眼動期(NREM)等階段。大腦在睡眠過程中會分泌多種神經遞質和激素,調節睡眠品質和數量。失眠的原因一般是由於內部或外部質素干擾了這個複雜的睡眠過程,導致睡眠質素下降。 Q2:失眠的四種類型是什麼? A. 1. 入睡困難:入睡困難是指無法在20-30分鐘內入睡的情況。這種類型的失眠可能是由於生活方式、環境因素、藥物使用、心理壓力或睡前使用藍光電子產品等多種因素引起的。 2. 維持睡眠困難:維持睡眠困難是指在入睡後,無法保持足夠的睡眠時間,常常會在夜間醒來,或者醒來後難以再次入睡。這種類型的失眠可能是由於睡眠環境、睡眠質素、藥物使用、心理壓力等多種因素引起的。 3. 早醒:早醒是指睡眠週期較一般人短,導致經常提早起床之後便難以繼續睡覺,通常在凌晨中醒來輾轉反側。這種類型的失眠可能是由於心理壓力、抑鬱症、藥物使用等因素引起的。 4. 睡不飽:睡不飽是指即使晚上得到足夠的睡眠時間卻依然會在白天感到疲憊,仿佛沒有睡過一樣。這種類型的失眠可能是由於睡眠品質差、睡眠環境不佳等因素引起的。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問題,影響睡眠時間和睡眠品質,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於失眠問題,應該儘早找出原因並採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治療。如果失眠問題持續存在,可以找輔導心理專家進行諮詢和治療。

Read More
312023Oct

覺得𠝹手可緩解痛苦?3點幫您轉移自殘衝動!

你是否有曾想過傷害自己來釋放心中的壓力和痛苦?在香港不是一個不常見的現象,但歸根究底,自殘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令問題更嚴重,現在讓我們介紹3招幫你轉移自殘衝動! Q1. 自殘在香港有多普遍? A. 其中一個自殘行為,𠝹手在香港年輕人中是非常普遍。根據香港一項研究,香港青少年有超過20%曾經有自殘的行為。此外,還有一些年輕人會使用沉溺行為來轉移痛苦,如吸煙、飲酒、網絡沉溺或濫用藥物等。 Q2. 自殘只為得到關注? A. 有人認為自殘是一種為了得到別人注意力的行為,但實際上有不少人都會將這種行為保密。如果身邊的人對他們有如此評論,反而會帶來反效果,令他們感到更加孤獨和感到不能被人理解。 Q3. 有什麽原因會導致自殘? A. 人們覺得自殘可以減輕痛苦的原因有許多。有些人可能認為自殘可以幫助他們控制情緒,減輕壓力和焦慮。其他人則可能認為自殘可以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從而減少身體和情感上的痛苦。然而,自殘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它可能會導致身體受傷害和長期的心理創傷。 Q.4 自殘的人仕都是精神病和受虐狂? A. 許多自殘者並不一定是精神病人和受虐狂。有不少的情況下,他們當下心中有極大的痛苦無法找到方法紓緩,才錯誤選擇了這個方法去轉移內心痛苦及分散對負面情緒的 Q.5 有什麽方法可以減輕自殘的衝動? A. 1. 學習有效的應對技巧 培養正向的生活方式可以幫助您減輕痛苦。這可能包括運動、瑜伽、靜觀或其他能夠幫助您放鬆和減輕壓力的活動。學習有效的應對技巧可以幫助您更好地處理痛苦。這可能包括深呼吸、放鬆技巧、正念練習等,能夠幫助您控制情緒和放鬆身心的技巧。 2.尋求支持和幫助 尋求支持和幫助是減輕痛苦的一個重要方法。這可能包括向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尋求幫助。通過與他人交談,您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並獲得支持和建議。此外,還可以尋求專業心理及家庭輔導,從而更有效地處理痛苦。 Q.6 自殘行為會上癮? A. 有可能上癮。人類有逃避感受和痛楚的本能,有時遇到極大的痛楚時,可能會聯繫到危險及死亡。若果患者錯誤以為自殘可以幫助他們處理難以承擔的情緒,他們或會通過自殘去轉移、釋放或控制情緒。如果自殘變成經常發生的行為或有機會延至上癮,就務必盡快尋求輔導服務。

Read More
312023Oct

驚覺孩子前臂有一條條傷痕?家長可以點做!

自殘是在青春期期間很常見的問題,許多家長都十分擔憂自己的子女是否有自殘的不良行為,以下將會教你如何識別子女是否有自殘的習慣,以及應對的方法。 Q1. 家長如何察覺出子女有𠝹手的習慣? A. 自殘的特徵有許多,家長可以觀察子女是否有以下的跡象來發現: 1.   子女常常身上有傷疤、新切痕、抓痕、瘀青或其他傷口 2.   時常有携帶尖銳物件 3.   即使在炎熱的天氣下也要穿長袖或長褲 4.   子女的人際關係困難,例如家庭關係不和等 5.   持續有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例如「我是誰?」、「我在這是要幹嘛?」 6.   情緒經常不穩定,無法預測行為等 7.   感到無助、沒希望或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Q2. 當家長發現子女有𠝹手的習慣可以怎麽辦? A. 青少年𠝹手往往是對於當今自身的不滿,當遇上難題無法解決時,又不擅於向人求助,往往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在心裏,假時假日便會依靠𠝹手來宣泄自己。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子女𠝹手,可以嘗試這樣做來引導子女: 1. 向最可信的親人(例如配偶)商討現狀,用客觀的方法審視。切忌因過於擔心而強行制止子女,造成反效果。 2.  尋求個人或家庭輔導,或找可信的好友處理不安情緒,例如自責及憤怒。 3.  家庭輔導時,父母嘗試與孩子拉近距離,製造獨處以及聆聽孩子心聲的機會,雙互學習運用同理心去代入對方角度去體會對方的難處,從而用多角度去思考去處理不協調關係。

Read More
312023Oct

𠝹手只為引人注意?背後原因值得關注!

現今年輕人除了要應付學業繁重的問題外,還要面臨來自家庭和社交的壓力。年輕人大多依然心智未成熟,或會用不正當的方式試圖舒緩情緒和引人注意,當中𠝹手便是其中一種常見的自殘方式,透過自傷身體發泄內心的痛楚或憤怒。這篇文章將會為大家講解為何青少年會𠝹手,讓大家了解應當如何引導他們。 Q1. 青少年𠝹手背後隱藏著什麽原因? A. 青少年選擇自殘的原因有多種,可以大概劃分為以下幾類: 1.社交問題:例如在學校被欺凌、朋輩關係不好,手足爭寵、家庭關係長期衝突或父母離異等原因出現無法控制情緒的狀況 2.創傷:例如曾經目睹朋友去世、童年陰影等原因。 3.心理原因:容易感到焦慮以及憂鬱,心智不成熟難以抒發情緒等。青少年未成熟,容易‘跟風’,身邊有𠝹手的朋友,便可能會嘗試𠝹手。 4.當情緒和心理問題積壓,令當時人的內心、情感出現莫大痛苦,而又找不到方法去紓緩時,「𠝹手」可能會變成轉移內心痛苦及分散對負面情緒的注意力。可惜,當他們越想利用皮肉的痛楚來覆蓋或消減心靈上的劇痛,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他們承受着心痛及手痛的雙重痛楚。此時,他們心愈想就愈痛,可能失去理智地操刀再割得狠一點,臂上的傷痕便再加深,內心也傷得更重了。而在過程中,當時人的腦部會釋出「安多酚」,這是一種可以改善情緒、減壓的化學物質。所以有人會在「𠝹手」後感到紓緩,有解脫的感覺,亦自然學懂了利用這個方式去處理負面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Q2. 如何防止青少年𠝹手? 1.𠝹手是最常見的其中一種自殘行為,對身心有著嚴重的影響。家長可以鼓勵青少年多做正面的行為,包括寫日記、做運動、行山等、把可能會傷害到患者的利器或工具藏起,以減少有關自殘的提示、找出取代自殘行為的方法,例如讓他們在手中握著冰塊來緩和情緒,如有需要時,可以尋求輔導心理學家求助。

Read More
312023Oct

你知道什麽是創傷後遺症嗎?你是否好奇自己是否有創傷後遺症?

在經歷了足以轉變人生的悲劇之後,很多人因為創傷後遺症而從此一蹶不振,不敢重遊舊地。你是否好奇這些情況是否普遍?又有什麽方法進行治療?接下來,我們將為你介紹6招紓緩創傷後遺症症狀的方法。 Q1. 創傷後遺症有什麼症狀? A. 人在經歷一些慘痛經歷後,例如受到家人的長期情緒滋擾或嚴重體罰、父母離異、親友死亡、在校園或職場受到持續欺凌、生命遭到威脅-經歷重大車禍或自然災害等,都會令心理狀態失調。這些都可能會形成創傷後壓力症狀,例如經歷回閃、麻木、自責、逃避、抑鬱、失眠、惡夢、解離性失憶等等。如果這些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沒有改善,便有機會形成創傷後遺症。 要脫離創傷後遺症,患者有機會將情緒壓抑及逃避,在夜闌人靜獨處時,才會表露出來,而身邊的親人誤以為患者已經自行療癒,這可能成為日後潛伏在患者情緒上的隱形炸彈。 Q2. 通常有什麽方法為創傷後遺症患者進行治療? A. 尋求心理或家庭治療,勇於面對,表達心中的感受才能解開心結,讓事情慢慢淡忘,從而康復。治療 PTSD會採用名為眼動療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s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透過心理學家指導患者的眼部動作,減少患者驚醒以及恐懼的狀況。 Q3. 有什麽簡單的方法來改善創傷後遺症? A. 1)靜觀 靜觀是適合任何人士使用的技巧,是指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此刻而引起的覺察力👀。讓我們以開懷和觀賞的態度接納當下。 2)運動 運動可以協助調節情緒,一般做完運動之後都會感到放鬆,有助紓緩負面情緒。 3)娛樂 保持以往慣常做的輕鬆有益的嗜好和娛樂,維持正面情緒,令到自己產生安全感及歸屬感,例如:朋友輕鬆相聚、唱K及-齊弄點食物消磨時間等都可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4)足夠的休息 休息不足有可能會導致疲倦,難以集中,工作出錯,自責易產生負面情緒,被牽引內疚,不自覺地將發生的創傷事件回閃,以至焦慮… 所以充足的睡眠有助我們情緒穩定。

Read More
312023Oct

目睹意外大感不安?即測您有否創傷後遺症!

你知道什麽是創傷後遺症嗎?你是否好奇自己是否有創傷後遺症? Q1. 什麽是創傷後遺症? A. 創傷後遺症(PTSD)又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是焦慮症的一種。其定義是親身經歷或在場目擊,例如天災或者恐怖襲擊等,過多心理負擔造成影響,持續一個月感到焦慮不安和負面情緒,並影響到日常生活。 Q2. 創傷後遺症有什麽特徵? A. 創傷後遺症的特徵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首先,患者受到侵入性思維的影響,時常會不由自主想起導致創傷的情景,並再次感受到當時的情景,導致影響生活,例如不斷發噩夢。其次,患者會不由自主地逃避任何與創傷有關的人物和事件,例如故意遠離創傷發生的地點。再者,患者很容易有過多的警覺,很容易感到焦慮,驚慌失措,對於輕微的動作都可能引起過激反應。最後,患者往往會面對其他精神疾病的併發症問題,例如會同時患上抑鬱症、濫藥或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等,對於過往感興趣的事再也提不起興趣。 Q3. 如何快速測試自己有沒有創傷後遺症? A.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的香港健康情緒中心設計了5條簡單問題,幫助你快速測試是否有創傷後遺症: 1. 你是否曾經目睹或經歷創傷,事後持續1個月或以上,仍然很害怕、無助、情緒低落? 2. 當別人提及某些人或情景,令你想起創傷事情,感到非常不安? 3. 你是否經常出現下列情況:煩躁不安、失眠、發噩夢、難以集中精神、容易激動、容易受驚嚇、持續想起及/或夢見該創傷事件、逃避那些可能勾起創傷回憶的人或事物、警覺性過高、覺得與其他人疏離,或難以與別人建立互信關係? Q4. 上述情況是否對你做成明顯困擾? 若果以上皆是,建議你可以尋求輔導心理學家協助。

Read More
312023Oct

長期精神繃緊?教您4對策走出驚恐症!

驚恐症導致的危機不容忽略,長期的精神繃緊,無論對身體還是心理都有極大的壓力,我們深知患者的生活也不容易,以下方法是幫助減輕驚恐症。 Q1. 有什麽方法有助舒緩驚恐症? A. 1. 個人輔導或家庭輔導,對不少焦慮患者有幫助。心理學家會因應患者的不同原因的去解構患者如何誘發驚恐症的因由,例如:發生恐慌徵狀是由於父母的婚姻關係或者童年陰影,便會使用家庭治療來處理。最後,患者會慢慢地了解到發病原因,再解構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對患者觸發恐慌徵兆,從而提升患者的處理焦慮的能力。 2. 支持小組:參與支持驚恐症患者的小組可以讓你分享經驗,聆聽他人的面對方法,讓你不再覺得孤立無援。 3. 培養興趣:適當靜觀減壓、良好的健身習慣,定期好朋友的聚會等,都有助於防止驚恐情緒轉趨惡化或再次發作。患者亦要記得跟從專家的指示,定期與專家會面,分享自己近期的心理情況。 Q2. 驚恐症可以痊愈嗎? A. 驚恐症不是不治之症,根據統計,痊癒率高達七至八成,因此患者積極尋求心理學家幫助應對。如患者未能接受適當治療,病情會反覆及惡化。心理治療及家庭輔導可以有效減緩及根治病患者的徵狀,減低病發風險,亦可以加配藥物治療。

Read More
312023Oct

曾試過恐慌突襲(Panic Attack)?驚恐症(Panic Disorder)主要在青少年及20/30歲階段病發!

作為都市人我們有可能長期要處理繁複的事務和突發情況,難免情緒繃緊,會覺得壓力龐大。你是否曾經試過在安全環境下,突然不由自主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顫抖…等?如果有,不妨了解什麽是恐慌突襲和驚恐症,或能讓你了解自身的情況。 Q1. 什麽是恐慌突襲? A.當人們遇上危險時,生理和心理作出即時的反應,例如心跳和呼吸加速,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增加等預備,名為「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 response)。恐慌突襲卻是在安全平靜的環境下,患者身體卻出現瞬間的緊張症狀,例如以下心理機制的反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速、頭痛、心胸悶、肚痛及肚瀉、手腳麻痺刺痛、冒冷汗、頭暈、作嘔、耳鳴、肚痛,並感覺身心懼怕、無助、極度焦慮、憂心會暈倒及死亡等症狀。 患者在恐慌突襲時,好像經歷瀕臨死亡的恐懼,掙扎求存的過程中,非常疲累,又害怕再受突襲,尋找治療時,時常找不到身體上的病因,當患者遇上第一次恐慌突襲出現後,繼而持續留意自己身體的變化情況,因為害怕再遇上另一次驚恐突襲,令到情緒加速緊張,變成惡性循環,便觸發恐慌突襲的再次發生,可以一日數次、一個星期數次或一個月數次。 Q2. 驚恐症的成因? A.驚恐症是-種焦慮症,病發率為2-6%。初期發生恐慌徵狀時,患者誤以為有生命危險跡象,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驚恐症外圍因素可以是遺傳,如果直屬親人曾患驚恐症的人仕,大約3-4成機會自己也患上驚恐症、兒時經歷創傷經歷,例如父母離異、性侵犯或虐待等、或者患者傾向用負面及焦慮的思考模式、抗壓能力較低、常用自我防禦機制去壓抑及逃避去面對,未能有效地將內裏潛藏的問題解構等的成因。 Q3. 女性是否有更高的機率患上驚恐症? A.女性患上驚恐症的機會更高,是男性的兩倍。

Read More
162023Aug

因父母而患的厭食症?

主角是一家四口的13歲小女兒,觀察力強,深受父母及姐姐愛錫,但對人際關係十分敏感,容易受他人影響和有情感依賴。在病發前喜歡吃東西,尤其鍾情母親烹調的菜色,一家人每頓晚餐都在歡樂的氣氛中渡過。可惜,自去年聖誕節,因父母常爭吵,導致家無寧日,歡樂不再。大女兒18歲,為人懂事、獨立,常擔起保護妹妹的工作。她於去年九月到英國升讀大學。 父母不和的導火線 作父親的是穿梭中港兩地的商人,工作忙碌。有時分身不下時,會讓太太幫忙出席公司的活動或同事飯局。有一天,他在太太的手機內,無意發現她與一位男同事約會及有親暱對話,大怒之下質問太太。作太太的只是低著頭沉思及哭泣,她的不表態更加令對方情緒升温,他們爭執中曾提及要離婚的字眼。看見父母激烈的爭吵,姐妹倆當場被嚇呆,作妹妹的更被嚇得全身震動,姐姐看到妹妹的狀況,馬上用手輕放在她的膊頭上給予支持。其實,作姐姐的清楚了解妹妹平日喜歡同父親下棋及玩籃球,十分景仰他,故擔心她不懂面對父母關係決裂的情況。 隨後的大半年之中,每次父母的吵鬧,她都期望他們的衝突可以緩解。當母親哭泣時,她會送上紙巾,勸父親原諒母親;如果見到父親失控忿怒時,她會靜坐在他身邊,送上溫水;當父母冷戰時,輪到妹妹借故去問母親功課,希望他們的冷戰得到短暫的舒緩。 小女兒因此患上厭食症 父母的爭執每天持續發生,慢慢地,小女兒變得沒精打采,幸好有姐姐一齊互相鼓勵,總算在「驚濤駭浪中」渡過了整個聖誕假期。可惜,姐姐在假期後回英國繼續學業,留下妺妹在家中「孤軍作戰」。不久,妹妹食慾大減,連自己最愛吃的東西也沒心情去品嚐;睡眠也時好時壞,體重日漸減輕。背後的原因,可能一想及母親背叛家庭,便對母親煮的食物失去了應有的興趣,有時連一口飯餐也吃不下。最後,求醫時,她被診斷患上厭食症。 一般厭食症病人會透過節食、過量運動或服食減肥藥物去減低體重。患者對體重的關注會走向極端,追尋纖體瘦身,其後導致營養不良,這些都源於患者腦裡對肥胖的出現恐懼。若孩子生長在一個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家,更會因情緒低落而令飲食失調。 以下是家庭關係影響部分孩子的因素:父母透過孩子維持「表面」和諧的夫妻關係,當夫妻不和諧時,較易選擇逃避衝突的處事模式,讓家裡其中一個孩子,通常與父或母關係較密切的孩子,介入父母衝突中,造成父、母、孩子的「三角關係」,當父或母爭取該孩子支持,讓孩子與其中一方聯盟,用以對抗另一方,這樣無論孩子支持哪一方,都會讓另一方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孩子會陷入嚴重失衡的狀態,感到情緒壓力。因為父母原是孩子最深愛的親人,又怎會成為攻擊對象呢? 爭吵的父母,可能將焦點轉移在照顧孩子的問題中,例如孩子身體的病患或偏差行為,早期接受家庭輔導會有較明顯的果效。 一起修補關係 當這對父母明白當中的關鍵之後,決定暫時放下爭拗,與小女兒一起接受輔導。治療師首先了解妹妹身體狀況,幸運地,她現處生病初期,進食情況未算惡劣。而父母大概了解到兩人關係轉差是令小女兒患病的一個主因,而且經過婚姻輔導,更明白兩人關係轉差雙方都有責任。於是,作母親的先向丈夫坦白認錯,坦承與公司那位男同事曾單獨會面,但大家只是傾訴心事,並非男女朋友關係。及後,她主動聯絡該男同事表白大家只是同事關係,並向丈夫保證以後不會再出現類似情況。同時,作父親的亦為過去兩年同太太聚少離多而感到內疚,並承諾日後會多抽時間陪伴太太,希望修補夫妻關係。 作父母的主動邀請小女兒表達的心聲,原來小女兒每天都憂慮父母會離婚,並懷疑自己可能是令他們不和的罪魁禍首;又埋怨自己患病,令家人帶來很多煩惱。在修復的過程中,父母明確表達一家人不會因這件事而分開,請小女兒放心;並向女兒坦承兩人關係變差是因聚少離多、缺乏溝通和一連串誤會所造成,他們的不和諧關係完全與女兒的飲食失調病症無關。相反,自小女兒生病後,大家同心地面對及積極尋找解決方案,讓雙方展現了和諧寧靜的正面。 找出根源,步向康復 最難以處理的是,小女兒發現吃喝是自己唯一能夠主宰的事情,包括決定進食的份量及時間,父母也要被迫接受女兒患病的事實。故此,在治療師看來,小女兒持著的固執(obsession )不是在進食過程中,而是她在極力挽救父母破裂關係中感到的無奈及束手無策,可能間接引發出這個病。小女兒曾嘗試為修補父母關係而努力,奈何又苦無對策,看見父母在商量自己的營養餐單時,呈現出和諧的氣氛,自然地,小女兒便將自己的精力投放在控制吃喝方面,在不知不覺之中,陷於飲食失調。其實,倘若孩子較傾向聽從父母的指令及敏感父母的關係不和,比較容易因情緒變化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問題,如學業倒退、沉溺網癮、對抗性行為或飲食失調…等。 最後,他們接受家庭治療後,夫妻關係有明顯進步,而小女兒飲食失調問題得到改善,心情及體重也明顯地恢復,她的現時的目標是回復以前正常的體重。 「此文章在2020/7/6 明報主版刊登」 康志敏 Janet Hong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冶療師

Read More
162023Aug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疫情下專注力的家中遊戲

疫情之下,父母同孩子多了相聚時間,大家可以在家溫馨地共同烹調佳餚美食,樂在其中。不過,若如孩子有欠缺專注力問題,以及面對的學習疑難,或許作父母的會遇到有點不一様的境況。 平日,專注力弱的同學會透過老師的課室管理及教學來調適,讓該同學小休、給予書面指示,或者配合視覺教材,在寧靜的環境下安排前排座位,令他們可以專心學習。但是,在視像課堂時,老師較難逐一去關顧所有上課的同學,此時,家長在家中的配合,便非常重要,剛才提及專注力弱的同學慣常安排的調節,便難以由學校「複製」到家中,演變成父母的難題。 其實,家長可以透過在家玩遊戲去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既可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效能,又可達到促進雙方關係的融和。正如個案中的陳太,讓7歲的兒子文仔在家中玩了四個遊戲,為兒子加強專注力,效果甚佳。 第一個是順序找數字的遊戲,用以訓練他的視覺和聽覺能力。陳太在一張有25個小方格的表中,將1-25的數字打亂順序,繼而以最快速度從1數到25,讓孩子按順序找數字,要邊讀邊指出,同時計時,文仔平均用40秒完成。 第二個遊戲是「鏡子」遊戲,一個視覺和動作訓練的遊戲。陳太跟兒子一起玩時,讓他去模仿自己的動作,她同兒子面對面,坐在他的正前方,像照著鏡子般,他跟著母親的動作,重覆做多一次,母親摸頭,兒子就摸頭。陳太讓兒子模仿的動作簡單,速度放慢,等待他熟悉後,便互換角色,增加趣味性,文仔透過遊戲與母親一起將訓練融入愉快氣氛中。 第三個是促進視覺、聽覺和認知的能力。文仔被邀請在一張表中,用英文字來描述顏色,以最快速度,將打亂顏色的「英文字」照讀該英文字出來,例如:blue 用黃色顯示,red 用藍色顯示出來,文仔照讀英文字“blue”和“red”,雖然看到顏色不配合。 第四個是傾聽遊戲,鍛練聽覺、視覺、認知和動作的訓練,陳太向兒子提出3個連續指令:「請你幫媽媽拿蘋果、筷子、牙膏三樣東西過來,先拿筷子,後拿牙膏,最後拿蘋果。」並要文仔做出正確次序的動作,先專注,後理解。 這四個遊戲是陳太為加強兒子注意事物的細節,避免粗心大意,將學習時發生錯誤的機會率減低。遊戲後,文仔在陳太說話時 較以往留心傾聽、並速進即時思考力、加強時間觸覺、較易按時完成工作、調整焦慮情緖,既改善遺失所需的文具及書本的機會率,又可優化親子關係。 父母接納孩子的特質時,夫妻需互相支持,透過遊戲增強孩子自信心及專注力,孩子從成功經驗中,享受成功的果效,然後從中獲得自信,而自信又成為下一次成功的推動力。如果父母可以用愛心在家與孩子玩專注力遊戲,孩子學習的能力有可能比成人強。 [此文章在2020/9/23 明報主版刊登] 康志敏 Janet Hong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冶療師

Read More
162023Aug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走出夫婦情緖的困局

夫婦未能共諧白首,遇到矛盾難以走近,箇中原因未必相同,誠然,夫婦難以表露情緒可以是其中一個造成夫婦矛盾的因素。若果先生在婚後仍與別的女士談戀愛,最後導致夫婦分開,作先生的雖然會為自己犯錯而感到羞恥,亦對太太心感愧疚,但他卻因難以啟齒而把情緒藏在心中,每天強裝出虛偽的笑容面對太太。然而,因為先生不願向太太表達內心藏著的真實情緖,令太太誤會先生無意拯救婚姻。當相方對立時, 太太只看到先生表面的笑容, 察覺不到的先生深層藏著的內疚和羞恥的情緒,結果是本想原諒先生的太太,每當看到先生的嬉皮笑臉,便會激發怒氣,更將不滿的情緒發洩回先生身上,而太太這樣的反應讓原本想回頭是岸的先生卻步,漸漸疏遠太太,最終兩人可能會離婚收場。 在過往的一個輔導個案中,作太太的想透過對話多接觸先生,因雙方過去各自忙碌工作及教養子女,忽略了夫婦關係需要努力去維繫的重要性,最終令這段關係變得淡而無味。太太希望遺忘已久的親近關係,但又苦無對策,於是說服先生一同尋找婚姻輔導。 在會面中,太太告知先生自己對夫婦關係仍有著期望,可惜先生卻以加班作藉口,逃避太太接觸到他深藏的寂寞情緖。於是,治療師邀請先生與太太直接對話,可惜先生將兩人關係的話題轉移到談論子女事情。再行深入了解,原來先生抽離有關夫婦核心的問題,是害怕自己會重蹈覆轍地經歷來自父母婚變的傷害。 治療師趁機介入夫婦對話當中,帶出先生持有的虛偽笑容, 是為了遮掩他內心深處的害怕及無助的情緖。當太太看到先生迴避的笑容便變得愈加生氣,忿怒地批評他時亦將內心失望和沮喪情緒收藏起來。而先生為了避免太太亂發脾氣去轟炸自己,就愈加減少留在家裡,結果形成先生想「走」, 太太便設法去「追」的局面;以及往後的先生愈「走」, 太太便愈「追」的惡性循環。 於是,治療師讓夫婦明白正確表達情緒的重要性,帶出他們內心存在的掙扎,並拉近夫婦之間的期望,讓兩人冰封已久的問題變得清晰;然後說服他們用新的互動模式,適當地表達內心感受。最終,兩人不用再追逐,關係也漸漸走近了。 總而言之,一旦發現夫婦陷入關係的惡性循環及雙方均失去應有的安全感,如果未能及時求助,婚姻關係可能步向破裂,兩人漸近離異。因此,夫妻若要經營一段長久關係,實在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此文章在2019/3/27 明報主版刊登] 康志敏 Janet Hong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冶療師

Read More
12023Aug

勿讓疫情下, 患上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知道強迫症的想法及行為均是不明智的,仍持續思考及不斷重複強迫行為,他們為了減少強迫思想和行為所帶來的恐懼及焦慮,患者用頗長時間在家或公司完成強迫思想及行為之後,才能外出或進行日常的事務,令患者及家人感到非常困擾日常生活。 患者主要分為 (1) 強迫思想 (1a)患者重複思考並浮現畫面、影像或甚至性及暴力片段,例如:重複思考疫情及中患者病的受傷畫面;(1b) 反覆思考相信慘痛事情在不久將來發生,例如:重覆思想自己變成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並正在經歷痛苦片段中。如患者病情愈嚴重,就愈重複思想/行為達到極度困擾,有機會未能應付日常生活。(2) 強迫行為 (2a) 重複一些行為去防止不理性地憂慮某事件會發生,例如:不停洗手去防止感染疫情; (2b) 需要不停地檢查某件事物或重複執行某些行為,例如:檢查爐具是否關閉、嚴格執行排列公仔次序、行人斑馬線只行黑色位置。若重複行為是合理地進行新技術的練習或是遵守宗教禮儀,這類行為不會產生憂慮,便不列入強迫行為。 讓我們看看以下這對母子的個案,最近疫情嚴重,母親在家工作, 又遇上兒子不用上學,每天母子除了睡覺、便忙於兒子網上課堂或母親商務會議,兩母子在狹窄的斗室內「日對夜對」,衝突就開始發生。由於兒子閒時喜歡玩網上遊戲,起初,母親憂慮兒子因玩手機令成績欠佳,入不到精英班,越想停止這想法,便更憂慮他的學業,為免自己持續憂心,便越期望兒子打機行為減少,演變成由早到晚一見兒子手持電話,就用大聲及強硬地喝令兒子停玩手機,有時達至失控地向兒子重複地發出「停止玩手機,馬上做作業, 若不停止, 兒子便會成績欠佳」在同一時間反覆發出10多20次相同的指令。 其實,兒子呆在家多月,在腦內海中只得一個「悶」字,認為用打遊戲機來解悶是一件不太份的行為,因此,他便採取鬥氣式的回應,母親越作出要求「停止玩手機…便會成績欠佳」,他用機不離手的方式來「對付」母親,想爭取母親多點關注。可惜,母親看到兒子對母親的勸勉充耳不聞,已不是味兒,加上平時因工作繁忙,兩母子缺乏溝通,最近發現自己兒子從一個愛聽從指令的孩子變成個反叛孩子,母親對兒子的反應由期望變失望,亦感覺困擾, 便不自控及不自覺地反複向兒子, 發出停玩手機的指令,由於母親患上強迫症的早期特徵, 便嘗試尋求輔導。 母子在輔導室內, 平靜地互訴心事,兒子向母親道歉, 並承諾減少上網時間,而母親向兒子表白自己內疚的心聲,大家冰釋前嫌,進而改善了母子關係,母親的強迫行為亦隨之而減少。 現在,疫情維持了一段長時間,希望大家可以對患者多點理解和接納,若得到家人到支持,對他們的康復進展有著正面的作用,讓我們齊心去共渡難關。 康志敏 Janet Hong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冶療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