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022Jul

產後抑鬱症 嚴重可導致母嬰皆受傷害?

媽媽在產後要面對照顧嬰兒的壓力,也要接受生育後的生理變化,出現憂鬱情緒十分普遍,今天便來談談什麼是產後抑鬱症。 Q1: 產後抑鬱症的成因是什麼? A: 造成產後抑鬱症的成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媽媽的荷爾蒙變化、曾經難產、不育問題、過往的情緒病問題、不習慣家庭角色的轉換變化、現職工作大壓力、家庭關係不和(夫婦、姻親或原生家庭)或者得不到家人支援等,都會較易患上產後抑鬱症。 Q2: 產後抑鬱症可能會帶來什麼後果? A: 會直接損害媽媽的健康,可能出現食慾不振、失眠、易哭、難集中精神、過份擔心嬰兒或對嬰兒失去興趣、因而產生負面思想、渡至情緒低落,煩躁不安,甚至有忘妄想及自殺和殺嬰念頭等。 Q3: 患上產後抑鬱症可以怎樣處理? A: 如果症狀持續多時仍未有改善,應該及早求醫,有需要時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協助,透過輔導調整心理精神狀態,盡量放鬆精神,便能早日康復。

Read More
262022Jul

孩子不停「扭計」 父母應如何處理?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子女的將來無庸置疑地起著重要的影響,今天便來講講父母在不同情況下該怎樣教導孩子。 Q: 孩子為什麼會「扭計」? A: 孩子可能會跟父母索取不同要求,例如買新玩具、想喝汽水,當父母拒絕時,孩子容易以不斷哭鬧來迫使父或母一方答允要求; 或者向另一方撒嬌,當父或母其中一方責罵他們時,他們便可能會轉向另一方父或母哭訴,若父母關係不協調及因教養子女方式不和時,會增加子女出現「扭計」的情況。 Q: 父母該怎樣應對孩子在家不斷的哭鬧? A: 平日孩子常盯著父母,若父母情緒大起大跌,孩子又是個在意父母的情緒變化的人,孩子有機會「有樣學樣」轉成情緒化的孩子。首先,父母先保持冷靜,雙方應用情緒管理, 學習認識並接納雙方都可能有的情緒高漲的機會,大家可以讓對方知道有情緒升溫的趨勢,因此大家要暫時停止對話,小休一段時間,找尋有效的舒緩,例如:深呼吸、靜觀。讓雙方都心平氣和地處理自身情緒,到適當時侯,再跟進及作事後檢討,此外,父母關係要多和平商議務必達至協調及因教養子女方式不和時,盡量透過平靜溝通去解決育兒的問題。 Q: 如有孩子在街不斷的哭鬧,又如何解困呢? A:  如果身處街外,大家先找旁邊一個安靜的位置,待大家冷靜下來後,父母先表達孩子可以控制情緒感到欣賞,及協助孩子先表達「情緒」後邀請孩子講述「扭計」的原因,如孩子未能即時表達,家長可以幫助他們陳述原因的幾個可能性,讓他們選擇。此時,若家長敘述孩子正確的情緒,孩子會因父母明白自己而感到安全,稍為靜下來。先表達情緒後講原因,一方面是父母推動孩子學會自行表達的訓練的好機會,另一方面,可讓孩子明白事理,及了解如何正確處理情緒。如果父母曾向子女發怒,可以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則,因為父母是子女的一面鏡子,日後孩子學到父母的良好品格和情商。 Q: 當孩子不願接受父母的教導時,又該怎樣解決? A: 如果財政容許,父母會盡力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是無可厚非,若是孩子像個嬰孩一樣(比實際年齡少幾歲)的無理取閙,同父母鬥氣。事後,父母需要單獨邀請孩子去談話,找出不願遵守父母教導的原因,例如:手足爭竉、在校被欺凌、未處理的突發事件、曾經歷傷痛未忘懷…等。如果排除發生以上事件的可能性,鼓勵加強父母與孩子關係,父母雙方尋找多點親子時間。或有需要分清和改善父與孩子或母與孩子的關係,了解一個未長大「嬰孩」的情懷的背後因由。以免孩子索取要求時,彷似與父母其中一方平起平坐,不分尊卑地與父或母糾纏不清,因此造成父母未能設立管教孩子應有的界線。有必要時可以尋求家庭治療及輔導。

Read More
262022Jul

缺乏溝通如何破壞親子關係?

缺少溝通的家庭成員容易因誤會起磨擦,傷害親子關係,因此雙方關係要父母與孩子一齊努力,從中取得平衡。 Q: 疫情下怎樣導致家庭成員衝突? A: 疫情持續,讓家長在家工作機會增加, 又遇上孩子減少上實體課,增加了大家相處時間。由於一方忙於網上課堂,另一方在家参予視像商務會議,困在家中,家長難免擔憂孩子的追不上學業進度,孩子又常呆在家中感到鬱悶,認為透過上網來解悶也不過分。若雙方關係因在上網時間拉鋸而達至臨界點時,孩子感到委屈也懷疑家長不再愛錫自己。如孩子正在青春反叛期,可能採取鬥氣式的回應來「對付」家長,爭取關注。便會令家長因難於管教孩子而更生氣,若然雙方缺乏溝通,便會產生大衝突。 Q: 家庭成員衝突怎樣影響親子關係? A: 衝突背後的原因,很多時來自家長關心孩子,比關心自己更重。當家長在家工作後增加時間管理孩子上網時間,孩子覺得自己彷彿被家長「追」著「關機」一樣,孩子便開始「走」遠點。而家長見孩子愈「走」,家長便愈加快步伐去「追」,形成一個「追」時,另一個「走」的局面,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嚴重損害親子關係,甚至成員會出現失控、難以入睡、食慾不振等的情況。 Q: 衝突出現時可以怎樣解決? A: 可以尋求家庭治療及輔導的協助,讓雙方有機會平靜地探討問題,學會易地而處,理解對方的處境和感受,改善親子關係。

Read More
262022Jul

兒童失去摯親 家長如何協助孩子渡過哀傷期?

兒童面對失去摯親的傷痛難以估計,因為人生經驗較淺,若能做好輔導,可助他們勇敢面對哀傷。 Q: 家長如何跟幼兒解釋死亡呢? 家長如何解讀幼兒理解死亡的能力呢? A:  三歲以下的孩子,對死亡理解有限,可簡單說親人不見了。三至六歲的對死亡有表面概念,需用實質例子解釋,例如死亡就像樹葉般,由綠變黃,然後凋掉。或更直白指出死亡就是心跳停止、不能郁動、沒有感覺、不會進食玩耍等。六歲前的兒童就算不懂死亡,不會表達,亦會將這份傷痛藏於內心深處。將來即使忘掉,潛意識仍有這些記憶。至於六歲以上的,已進入小學階段,理解力較佳,可讓他們了解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要考量他們感受有多深和感性程度,易哭泣的小心用語,或分開數次解釋。不能欺騙孩子,例如:死者去了外國工作,這些謊言遲早會被拆穿。若成人告訴孩子死者是睡覺後不見了,或去了一處地方消失了,把小朋友嚇至不敢睡覺/坐車… Q: 當傷痛藏於孩子深心處,作為父母怎樣明瞭孩子喪親傷痛? A: 兒童跟父母和兄弟姐妹感情最深厚,手足既是親人,又是玩伴和朋友,如果手足年齡這麼幼少便死亡,對孩子是很大的衝擊。此外,若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經常與小孩接觸和照顧,他們的離逝同樣會引起小孩的悲傷。有些孩子會嬲怒,因為親人不見了,不知道去了哪裏,不再陪伴在身邊,覺得對方失約了。亦有些孩子誤以為是自己頑皮,沒有跟親人說再見,或沒有一起玩玩具,所以親人生氣了,以後不再出現。他們或許會自責,嬲自己,但不懂說出來。由於小孩不清楚狀況,容易誤解,如果沒有人跟他說明白,他可能胡思亂想,嚴重的情況是中斷依附感,以後難於建立親密關係。 Q: 孩子如何走出哀傷期? A: 哀傷調適期的首段是孩子覺得難以接受摯親逝世,可能出現否定事實的反應。第二階段是孩子感到極度悲痛、情緒反覆波動,會懷念摯親生前的點滴,甚至一言不發躲在家中。在最後階段,孩子會願意接受摯親離逝的事實,走出哀傷,慢慢投入正常生活。若然不適情況持續六個月未舒緩,便盡快尋求輔導。

Read More
262022Jul

慘痛經歷後數星期至六個月,無改善症狀 可能是「創傷後遺症」 ?

人在經歷一些慘痛的經歷後會產生心理陰影,一旦不幸患上創傷後遺症,便應該勇敢面對。 Q: 有甚麼事情可能會導致創傷? A: 人在遭遇到受到不同情度的突發事件影響,例如:嚴重交通意外、恐襲、親人突然死亡、自然災害。或被家人的精神或身體虐待、在校園或職場受到欺凌等,都會令心理狀態失調,形成創傷後壓力徵狀,徵狀在數星期至幾個月內出現,大多數在半年內發生,如果無持續無改善,便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 Q: 那麼創傷後遺症會有什麼徵狀? A: 患者可能會發噩夢、回閃、失眠、情感麻木、刻意逃避回憶的事件、對平時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性格大變、情緒低落、焦慮、分心、失憶和易受到驚嚇、食量大增或大減、長時間處於戒備狀態等。 Q: 創傷後遺症應該怎樣治療? A: 治療是患者願意找可信任及專業的人仕傾談,慢慢地把藏在心裡一直壓抑的透過專業輔導將事情去解結,如有需要在人陪伴下重遊意外地點或讓幸存者將傷痛敘述,表達出心中的感受,減低對之前事件的負面影響,最後達至如常生活。患者及早接受心理治療,才能早日康復。

Read More
262022Jul

面對喪親哀傷 切勿逃避?

親人離世時,就像在身體挖了個洞,悲傷、震驚、沮喪等情緒都很正常。緬懷已故親人的一顰一笑、氣味、相片、話語、共同經歷的人和事。已故親友在逝世之前一刻的憔悴容顏或最後一句說話,都能勾起喪親者思潮起伏及難捨難離的情懷,今天便會講講喪親者常見的表現和該怎樣面對。 Q: 怎樣判斷喪親者的哀傷程度? A: 喪親的哀傷程度是因人而異,但當已故親人是突然死亡、遇上天災、被殺,或者短期內親友相繼死亡等,都會令他們欠缺心理準備去接受突然離世的消息,都可能令他們的哀傷情緒增加,令哀傷期延長。 Q: 面對親人離世時可能會什麼表現? A: 其中最常見的表現是情緒低落、飲食失調、失眠、惡夢、對事物失去興趣、反覆掛念已故親友或渴求與死者重逢、甚至可能在幻覺中與死者對話等。但有些人會將情緒藏起來,將哀傷情緒壓抑及逃避,令身邊的親友誤以為他們已經自行療癒,成為日後潛伏在他們情緒上的隱形炸彈。 Q: 應怎樣面對喪親後的哀傷? A: 大部分的喪親者得到親友的關懷及陪伴都會自我修復,但如果情況持續六個月都沒有舒緩跡象,便應該尋求心理輔導,減低日後患上抑鬱症的機會。

Read More
262022Jul

孩子「開學恐懼症」父母應如何協助?

假期完結學生便應該收拾好心情準備開課,但有些孩子會在開學時出現焦慮不安的心情,今天便會講講有關開學恐懼症。 Q: 開學恐懼會有什麼表現? A: 當孩子有開學恐懼症時,他們最常見的特徵是假期後不願上學、哭泣、多疑、心神不定、失眠、惡夢、食欲不振、會賴床、痛症的徵兆,常遲到,令他們不能安時上學。 Q: 為什麼他們會有開學恐懼症? A: 部份原因是他們未完成假期作業,又可能他們在疫情中,常留在家中怕接觸「多病菌」的外界,例如:有幼童以為持續狂喊可以待在家中,以後不用上實體課。又或是假期中太沉迷於電腦遊戲等,令他們不想離開舒適環境,又或是初上幼兒班、轉校、升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生,都可能出現開學恐懼症。 Q: 父母該怎樣協助他們? A: 父母給予子女單獨談話,了解他們的憂慮,見招拆招。例如:設定一個功課時間表讓孩子跟着完成,同時幫助他們調教好生理時鐘,減低開學時賴床的機會,亦可多聆聽他們對假期和上學的心理及生理準備,協助他們計劃在假期中段開始商討解決辦法,但如果情況沒有改善,便應該尋求專業的輔導。

Read More
262022Jul

從小培養「延遲享樂」可更易取得成功?

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擁有成功的人生,至少能有好的成就,今天便會談談延遲享樂的理念可以怎麼有助孩子取得成功。 Q: 什麼是延遲享樂? A: 是指一個人能夠抵抗面前的誘惑,耐心等待,之後便能獲得更大的獎勵,例如該孩子面對一粒棉花糖,如果他們可以能不偷吃,便可以獲得額外的棉花糖作正面強化獎賞。 Q: 為什麼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延遲享樂? A: 因為延遲享樂的理論與孩子成功息息相關,研究發現,如能在克制慾望後獲得正面強化獎賞的孩子,較能夠取得卓越成績,繼而在工作成就上都較突出,因為他們能夠自律,願意忍受短暫的「痛苦」而取得成功。 Q: 那麼父母能怎樣協助孩子學會延遲享樂? A: 父母可以尋求輔導員的協助一同訂下訓練,例如實行獎賞儲分計劃,當孩子有「好行為」時能獲得一分,累積一定分數便可獲得孩子期盼的禮物; 另外,當孩子有進步時,父母亦可以給他們「口頭」讚賞,經常的言語讚賞,能有效地增加孩子重覆正面行為的機會,將「延遲享樂」的理念持之以恆,變成良好美德。

Read More
262022Jul

玩遊戲都可以提升孩子專注力?

孩子有欠缺專注力的問題?令學習變得困難?合適的遊戲可以有助孩子成長,今天就來講講遊戲對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影響。 Q1: 遊戲對親子關係有什麼影響? A: 父母可以透過在家玩遊戲達到促進親子關係的融和,在遊戲中父母和孩子成了玩伴的關係,有助孩子親近父母,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 Q2: 有哪些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 A: (1)順序找數字的遊戲可以以訓練孩子的視覺和聽覺能力,父母可以把數字卡打亂順序,讓孩子按順序找數字,邊讀邊指出,同時計時,令孩子提升專注力。(2)「鏡子」遊戲也可以令孩子有視覺和動作的訓練。父母先讓孩子模仿自己的動作,孩子像照著鏡子般,跟著母親的動作,等待孩子熟悉遊戲後便互換角色,增加趣味性,讓孩子集中於遊戲中。(3) 將打亂顏色的「英文字」照讀該英文字出來,例如:blue 用黃色顯示,red 用藍色顯示出來,照讀英文字“blue”和“red”,雖然看到顏色不配合。 Q3: 孩子可以怎樣在遊戲中成長? A: 遊戲是加強孩子注意事物的細節,將學習時發生錯誤的機會率減低。遊戲後,孩子在說話時較以往留心傾聽、並速進即時思考力、加強時間觸覺、較易按時完成工作、調整焦慮情緖,既改善遺失所需的文具及書本的機會率,又可優化親子關係。他們可以在成功經驗中獲得自信,而自信可以成為他們下一次成功的推動力。 按此查看更多關於專注力的文章

Read More
262022Jul

關心孩子和「鏟雪車家長」只有一線之差?

家長緊張和關心子女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父母漸漸地越來越多介入子女的生活、過份保護和溺愛他們,因此被冠為「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後,再出現升級版的「鏟雪車家長」的稱號,今天便來看看該怎樣避免成為「鏟雪車家長」。 Q1: 「鏟雪車家長」是怎樣形成? A: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為他們鏟平一切潛在的困難和挫敗,影響十分深遠。孩子在家習慣被父母遷就、呵護,在外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即使在學校發生衝突,也是由家長出面跟校方投訴,令小朋友的EQ(情商智商), 以至SQ(社交智商)皆有不足。此外父母事事代勞,沒有給予子女面對問題機會,減少了發展自理能力的機會,又怎可能培養子女的責任感?將來孩子長大也未能獨當一面, 問題可能延續到跟同事和上司難相處,於是家長繼續為子女鏟平障礙去為他們介紹工作,甚至安排伴侶及協助組織家庭(可能包括人力、物力及財力支持)也是靠家長助他們一臂之力。  Q2: 為什麼有些父母會對孩子期望過高? A: 有機會受父母原生家庭的影響,若然父母學業成績優異,但未能在年輕時繼續求學,很有可能會將自己對讀書的心得、追求知識的理想承傳到孩子身上,對孩子期望過高。 別以為兒童在「鏟雪車父母」的羽翼下,便能無憂無慮,這些家長較重視子女學業,經常操卷,當別人玩樂時,他的孩子便在溫習,失去童年樂趣。 Q3: 可以怎樣解決父母寵壞孩子後帶來的影響? A: 因為日噪夜噪,一般在小學時成績優異,但他們缺乏主動讀書能力,大多時間處於被動,兒童的主動學習很重要,最好的情況是他憑興趣自己尋求答案。但大多情況下他們的學習是父母要求的,過多操練,容易對讀書失去興趣,往往去到中學階段,有話事能力,不但跟父母抗衡,還不願上學,成績一落千丈。見過有嚴重的例子,小朋友想逃避學習,便沉迷打機、追星,甚至有成癮行為。此時父母需要尋求家庭輔導。

Read More
262022Jul

「及時行樂」定「延遲享樂」好?

一個孩子能否充分發揮自身的天賦,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有着關鍵性的作用。 Q1: 有什麼因素可以令孩子取得成功? A: 關鍵在於孩子有足夠的自制能力和懂得自律,明白「延遲享樂」的概念,能夠克制慾望、抵擋誘惑,專注在面前的東西,便較大機會可以取得成功。 Q2: 那麼家長可以怎樣協助孩子變得自律? A: 父母可以尋求親子輔導的協助,跟輔導員一起跟孩子訂下訓練,例如限制每天玩樂的時間; 亦可以設定目標實行獎賞儲分計劃,當孩子有好的行為時便能獲得分數,父母適當時給予正面強化的獎勵,能給孩子更多鼓勵,繼續該些好的行為和變得自律。 Q3: 家長自身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A: 當家長要求孩子有良好行為的時候,也要做到以身作則,才能做到一個好榜樣給孩子,當他們有了學習的榜樣,便能有更大的動力達成目標,從而提升自信心、學會自我欣賞,作為日後成功的基石。

Read More
262022Jul

孩子有「公主病」「王子病」 會令他們難以結交朋友?

現今家長可能長時間出外工作,把照顧和管教子女的責任交給傭人、祖輩或當家長心感內疚時,容易以物質、金錢作補償,再者兒童出生率低,令小孩在家中備受寵愛。這樣的愛便可能會淹沒了孩子的潛能。他/她們的特徵是缺乏責任感、不成熟,要求身邊親友百般遷就,但又不用同理心關顧別人;自理能力較低、依賴性強;情緖較易走向二極化,有時興奮,有時發脾氣,喜歡用情緒操控他人,造成他們不善管理人際關係,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例如當眾罵人;他們也較重視物質生活,較少思考事情背後意義,難以展望將來;更易鑽牛角尖,缺乏自制能力及容易有成癮行為傾向。 Q: 過份溺愛孩子會令他們學業變差? A: 由於父母會過份遷就孩子,令他們過於依賴父母,把完成功課當作是父母的責任,不明白學生的基本責任,令成績下降,難以跟上學校的進度。 Q: 過份溺愛孩子對他在待人處事上有什麼影響? A: 由於孩子成為了家中的公主和王子,容易有「公主病」和「王子病」,在家中擁有話事權,可以對兄弟姊妹甚至父母呼風喚雨,指揮其他家庭成員,令他們不受約束,脾氣漸漸變得差,而且,當他們不斷接受別人對他的愛時,令他們不懂得同樣付出愛心去關心別人,逐漸變得自我中心和傾向在處事時用自我中心思維的方式。 Q: 被寵壞的孩子在社交上會遇到什麼困難? A: 因為他們較易欠缺同理心,加上缺乏社交技巧,不懂得與同輩相處,令他們難以在學校結交到知己。將來進入社會工作,情況會蔓延到辦公室,他們難與同事上司磨合,也擔當不到重要的職位,及在處理親密關係及夫婦關係時,也感到事事碰壁,故此父母應早入讓孩子「醫治」公主/王子病,以免蔓延至下一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