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022Jul

如何增進夫妻關係?

覺得跟另一半難以溝通及表達情緒?擁有良好的溝通及表達情緒的能力,是增進夫妻關係其中一種的良藥。 Q: 「聽」和「說」該怎樣平衡? A: 夫妻溝通時,懂得聆聽是重要一環,夫妻可以和平商議去訂立一些規則「底線」,例如當一方在表達意見時,另一方先避免插嘴,懂得聆聽有助增進夫妻關係。 Q: 如何做到同理心的溝通能力? A: 同理心可分三類,(1)情緒同理心 – 是感受對方的感受;(2)認知同理心 – 是從對方的觀點、角度或精神狀態去理解對方;(3)身體同理心 – 用自身的軀體去感應對方的身體狀況,例如:若對方感焦慮或會皺眉、握拳、深呼吸或嘆氣…等等,簡單而言一方透過換位思考去體會另一方,及選擇適合另一方的溝通方式去處理雙方的問題。同理心是從「心」去溝通的一種能力。 Q: 為什麼有些夫妻不願溝通及表達情緒? A: 有些夫妻為了避免衝突,或者害怕把軟弱或不忠的事透露給伴侶,有可能造成減少溝通的原因。若果先生在婚後出軌,當先生為犯錯而感到羞恥,對太太心感愧疚,但難以啟齒,於是把情緒藏在內心深處,卻裝出虛偽的笑容面對太太。由於先生不願向太太表達真實的情緖,令太太誤會先生不願溝通。可惜太太只看到先生的嬉皮笑臉, 察覺不到的先生內心又複雜又內疚的情緒,便會激發太太的怒氣,將不滿發洩回先生身上,可能令到原本想回頭是岸的先生卻步,漸漸疏遠太太,那麼他們更遑論怎樣去溝通。 此時,若他們願意尋找婚姻輔導協助,治療師將兩人冰封已久的問題變得清晰,讓先生願意將出軌的事情帶出,雙方議訂重建關係為目標,再設法拉近夫婦之間的期望,然後用同理心的溝通技巧去表達內心的感受及需要,慢慢將夫婦的關係改善…。

Read More
192022Jul

將公主/王子病的小孩變回平民

現時,香港的出生率已達至低點,孩子在家庭裡,真是「貴精不貴多」,他們的地位也相應變得重要,父母連同內外祖父母,變成六個大人教養一個「掌上明珠」或「王子陛下」;若有聘請女傭,更加慣性服侍周到,養成欠缺自理能力,往往會患上被寵壞、自我中心的「王子病」及「公主病」(Princess/Prince Syndrome )。 這類孩子的特徵是缺乏責任感、不成熟,要求身邊親友百般遷就,但又不用同理心關顧別人;自理能力較低、依賴性強;情緖較易走向二極化,有時興奮,有時發脾氣,喜歡用情緒操控他人,造成他們不善管理人際關係,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例如當眾罵人;他們也較重視物質生活,較少思考事情背後意義,難以展望將來;更易鑽牛角尖,缺乏自制能力及容易有成癮行為傾向。 父母希望醫治孩子的王子/公主病,可以從重組家庭架構開始,子女要學會尊重父母,父母在上層,子女在下層,好像「君臣父子」的架構一樣,祖父母或父母不可做子女的「臣子」,孩子也不適宜變成長輩的君王。獨生子女較易成為家中的焦點,因家中全部都是成年人,缺乏手足良性競爭,孩子們較易被長輩遷就疼愛。筆者建議父母用獎罰分明的制度去處理孩子的王子/公主病問題,讓孩子做事之前,預計後果能否承受,才下決定,避免衝動行事,培養自制力,減少驕橫無理的要求。 在父母和子女互動的關係中,子女權力因過大,難釐定敎養及尊重的界線,父母在敎育孩子時,若有明確的界線,會較易管教他們,界線不能朝令夕改。況且,培養孩子適當的自理能力,不能過分給予照顧,否則,只會造成他們過度依賴及自我中心的惡果。 此外,家長可鼓勵孩子透過尋找知心朋友,屢敗屢試,達至培養良好社交能力;多參與課外活動及體能運動,培養堅忍力、凝聚力及適宜的待人接物的外交手腕,讓他們參加校內群體活動,例如籃球、足球隊及田徑比賽等,與朋輩一齊相處、面對艱難及失敗。 假如公主/王子變回平民,可以避免孩子的問題延伸到將來工作領域甚至結識異性,亦減低日後代代相傳的風險。父母們,請三思而後行。 轉載自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婚姻、家庭治療師及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 康志敏小姐 (Janet Hong)

Read More
192022Jul

體罰中成長 會造成遺傳?

孩子頑皮,把父母氣得七孔生煙,情緒一旦失控,衝動之下便會體罰孩子來令他們順服,但是,體罰真的是正確管教子女的好方法嗎? Q1: 孩子會學習父母體罰行為? A: 倘若孩子出手打自己手足、同學或朋友,我們會懷疑孩子「有樣學樣」從父母對他們的體罰中,錯誤學到以其人之道還治「他人」之身的負面投射。若果建立良好手足關係,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試驗埸。常被體罰的孩子會容易透過兄弟的相爭時,既從父母的打罵中學到相同的方法去解決手足不和,亦未能懂得用商討方案達至彼此尊重。在校內,該孩子可能遇到同學爭執時,也頃向用武力去解決同學之間的問題。孩子還有機會因害怕被父母體罰而處於高壓情緒中,容易變得情緒化,更有可能長大後以同樣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 Q2: 體罰對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有什麼影響? A: 有機會破壞相互的關係, 子女可能認為父母選擇打他們,必然知道他們有痛楚的感受,子女的矛盾是未能理解到為何平時愛護他們的父母,竟然如此「狠心」對他們呢?或許孩子未必認同自己的頑皮,應該得到如此「厚待」,更遑論明白到體罰背後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著緊。當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管教孩子時,孩子容易產生不滿和負面情緒,加上體罰需令他們承受痛楚,長遠下去孩子有可能不滿父母。 Q3: 體罰孩子後造成的以上的負面影響,又可以怎樣解決? A:  體罰是無助於培養孩子品格,反而可能破壞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嘗試採用正面讃賞去強化孩子的以往所做的正確行為及態度,繼而以平靜的語調教他們下次有同樣事情發生時的正確處理手法。讓孩子逐步建立從家庭而來的安全感及凝聚力。如有需要,可以尋找家庭治療幫助處理深層的影響。 轉載自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婚姻、家庭治療師及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 康志敏小姐 (Janet Hong)

Read More
192022Jul

孩子怎樣學懂忍耐和自制能力?

現今世代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容易成為眾人的焦點,父母對「唯一」的仔女會悉心照顧,或傾向於過份遷就他們,導致仔女被寵壞,因而無法適當地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延遲滿足」 (Delay of Gratification) 1960年, 史丹佛大學Walter Mischel教授, 對四至五歲幼童進行「延遲滿足」的實驗。硏究員選擇一群四至五歲的孩子作研究對象,安排每一位孩子獨立在一間安置了錄影設備的房間進行監察,讓他們誤以為房間只有他們獨自一人去面對枱上的第一粒棉花糖。他們如果可以忍耐15分鐘不偷吃這粒棉花糖,將可獲得額外的第二粒棉花糖作正面強化獎賞。那麼,到底吃或不吃枱上的第一粒棉花糖是說明「延遲滿足」理論。 「棉花糖實驗」是一個影響人生成就實驗,十多年後,研究員向其曾經做過實驗的孩子的父母進行跟進個案。如果無法克制衝動,馬上把棉花糖吃下肚的孩子,長大後,他們學習或工作成績傾向不太理想,較易分心, 較沒有動力, 做事雜亂無章,人際關係也不佳。相反,忍耐15分鐘後成功獲得第二粒棉花糖作為正面強化獎賞的孩子,學業成績和人際關係傾向比較好,學生能夠在SAT公開考試中,取得卓越成績。 始後這個「延遲滿足」的理論被廣泛運用到各領域,而這實驗讓孩子明白到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及忍耐。原因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忍著不吃棉花糖的孩子,較能夠自律,願意忍受一時的「痛苦」- 意思是未能即時吃到棉花糖,而他們為了獲取更大的目標是「吃到第二粒棉花糖」,然而「延遲滿足」是幼童的最大考驗,因為棉花糖就在眼前,孩子選擇嚴格的自我要求、克制慾望及珍惜所有的性格,是孩子步向成功的重要氣質。 自制能力 「延遲滿足」的理論與自制能力息息相關, 例如:子女願意延遲玩電腦遊戲,希望在考試之前,可以集中精神去温習,期望獲取良好的成績,實行「延遲滿足」的理念去保持自率,克制自己各種的意念,願意為目標而忍耐,並且全神貫注於複習筆記。在過度困難的重要時刻,自我激勵,能夠堅持下去,將短暫的享樂延遲直至考試完畢,最後獲得正面強化獎賞「良好的成績」,這是良好的美德。相反地,若子女有成癮電腦遊戲的傾向,未有足夠自制力去延遲遊戲時間,只顧刹時間的享樂,即使明白考試應該事前安排有充足時間溫習,可惜他們經常放任地去玩電腦,罔顧學生應有的責任,最後,他們會因成績未如理想而懊惱及後悔。   雖然這實驗只是二粒棉花糖,但是它隱藏著一個大道理。家長們可以嘗試在孩子的幼年時期,給予他們適當的練習與及時的正面強化獎賞,例如- 訓練 一:奬賞及時回饋 – 奬賞(糖果/禮物)要安排在孩子完成「好行為」後,及時贈送。那麼,孩子知道只要他們延遲享樂一段指定時間,隨後便得到正面獎賞。孩子因受到父母奬賞鼓勵後,會繼續該行為。 訓練二:分階段設定目標 – 實行獎賞儲分計劃,孩子有好行為,便獲得一分,累積一定分數,可獲得孩子期盼的小禮物。 訓練三:正面強化行為重覆發生 – 讓孩子因有正面行為或進步,而得到「口頭」讚賞,經常的言語讚賞, 更快捷有效地增加孩子重覆正面行為的機會。 孩子學會自己尊重自己, 亦懂得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導,之後自信心因經驗到成功會提升,有助增加自我推動力,加速下一次再度成功的機會。父母緊記強化孩子每次小小的成功,日後儲存「彈藥」,作為大成功的基石,那麼大成功便會隨之而來。此外, 父母要求孩子有良好行為的時侯,注意自己以身作則,給孩子作好榜樣,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自控能力,日後在困境中可以坦然面對。 轉載自 EVI 兒童教育資訊網,家庭動力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康志敏,《孩子怎樣學懂忍耐和自制能力?》,Aug 2017 刊登

Read More
192022Jul

體罰孩子,有效嗎?

棒下出孝兒相信已不適用於處理現今孩子的問題,反而,體罰讓兒女感到自己不被父母愛錫及尊重,亦令他們受皮肉之苦時,感到矛盾。子女認為父母選擇打他們,必然知道他們有痛楚的感受,子女的矛盾是未能理解到為何平時愛護他們的父母,竟然如此「狠心」對他們呢?或許孩子未必認同自己的頑皮,應該得到如此「厚待」,更遑論明白到體罰背後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著緊。相反地,有些孩子可能從體罰過程中,產生對人的報復心態或「有樣學樣」地用拳頭或武力去解決爭執。這是值得父母思考的問題。 父母向子女施行體罰時,希望培養良好品德的兒女。或許父母表示自己都是被上一代父母施行體罰,雖然現在他們記憶模糊,但又不覺得長大成人後有什麼不妥。誠言,上一代父母曾經對這一代父母用體罰方式管教,是否應像「倒模」般用於下一代兒女身上? 倘若孩子出手打兄弟姊妹、同學或朋友,父母會否懷疑孩子「有樣學樣」從父母對他們的體罰中,錯誤學到以其人之道還治「他人」之身的負面投射?那時父母尚未看到體罰對孩子有任何正面成效之前,卻令父母感到懊惱及內疚。 體罰是無助於培養孩子品格,反而破壞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慣用體罰去管敎孩子的父母,可否邀請你們回想在選擇體罰之前,是子女太頑皮,屢勸不聽,苦無對策之下的唯一選擇?再者,一般「獨生孩子」相比「不是獨生孩子」較容易成家中的竉兒,不用太多努力去爭取所需的事物,父母已為獨生孩子安排一切所需,孩子根本未能學到與別人分享物品的重要性,體罰獨生孩子會否令以上談及體罰孩子所衍生的問題更易發生。體罰是一種從上層父母的權威往下層子女的肉體懲罰,體罰亦未能讓父母以自身作榜樣,用和平方式去處理孩子問題。 以上談論到體罰的各種不良影響,或許慣用體罰去「懲戒」孩子的父母疑惑,體罰不適合教養孩子,令他們感到無計可施! 首先,邀請各位父母放棄以懲罰「體罰」的形式去處理孩子的問題。隨之而來,採取接納孩子的問題只是暫時未能解決及相信他們有改善的能力。嘗試採用正面讃賞去強化孩子的以往所做的正確行為及態度,繼而以平靜的語調教他們下次有同樣事情發生時的正確處理手法。讓他們逐步建立從家庭而來的安全感及凝聚力。逐漸地,孩子從父母的身教中,學會怎樣與他的長輩、老師及朋輩相處,減少與人磨擦。 轉載自 EVI 兒童教育資訊網,家庭動力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康志敏,《體罰孩子,有效嗎?》,Mar 2017 刊登

Read More
192022May

如何在婚後避免愛情降溫?

二人感情熱度可能很快在婚後就降了下來,一面痛斥着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一方面又期待着找回以往戀愛的感覺,今天便來談談如何在婚後依然維持恩愛關係。 Q1: 夫妻該怎樣減少磨擦? A: 夫妻相處時間長久,便會知道對方的痛點,一旦吵起來很容易就會翻舊帳,令磨擦越來越多,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可觸碰的地方,也許是家庭、童年等,另一半應該學會尊重,要知道哪些東西可以開玩笑,哪些不可以,避免碰到地雷,減少夫妻矛盾。 Q2: 堅持不跟另一半爭吵就可以維繫婚姻嗎? A: 經常爭吵當然傷感情,但有些人也能越吵越恩愛。在有問題時沉默和逃避只是拒絕溝通的表現,夫妻應該抱着了解對方的心態去面對問題,明白因為另一半和自己有差異所以才對事情的看法有不同立場和角度,針對問題解決,而非認為沉默就能維繫婚姻。 Q3: 結婚多年該怎樣重尋昔日的感覺? A: 婚後生活可能漸趨平淡,夫妻若然懂得在平淡生活中製造一些情調,能避免二人感到厭倦,多參與伴侶有興趣的活動、適當時給予支持和讚美,或在忙碌中和伴侶一起看個電影逛個街,便能重溫昔日戀愛時的感覺。

Read More
192022May

父母離婚對孩子影響深遠

夫妻關係破裂,不但對二人造成影響,更會阻礙子女健康成長,孩子對於父母的情緒變化和衝突十分敏感,因此父母離婚或會對孩子造成一輩子的影響。 Q1: 父母離異對子女的童年有什麼影響? A: 當父母一方遷出家庭,孩子或許頂替家裏缺失的位置,不但要幫忙照顧爸爸或媽媽和其他兄弟姊妹,有可能兼顧決策者的角色,可惜一個小孩子難以應付過多事情,當被逼着急速成長,便可能會失去了正常孩子的童年。 Q2: 造成家庭三角關係的原因是? A: 當父母長時間爭吵和出現衝突,孩子便會擔起安慰者的角色,會安慰較親近的其中一方,例如會想呵護媽媽和撫平她的傷痛,因此,長遠下去便可能會開始遠離爸爸,令父子關係轉差,由最初的夫妻二人的矛盾關係,發展成複雜的孩子加父母的家庭三角關係。 Q3: 父母離異對孩子有什麼心理影響? A: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 孩子經歷父母爭執, 未能學習與同輩和平共處,亦害怕與人發生衝突,即使心中有不滿會習慣把情緒藏在心裡,亦難以跟他人建立信任感,從而缺乏安全感,內心容易感到孤單寂寞,日後可能影響建立親密關係, 或需要接受輔導與心理治療。

Read More
192022May

「偷食」有得睇?

現代社會感情觀念開放,不少人都曾經歷出軌,因此對伴侶忠誠好像已成為了一種珍貴的特質,今天就來講講哪些人較大機會會出軌。 Q1: 男人還是女人更容易出軌? A: 男人比女人可能有更大機會出軌,而最普遍的出軌組合是已婚男士搭上單身女士,因為受社會的家庭角色定位影響,男性依然是主要在外工作的角色,但女性家庭觀念較重,有些在婚後會做家庭主婦,生活以做家務、照顧子女和家人的日常生活為中心,較少有出軌的念頭和機會。 Q2: 哪一類人較容易出軌? A: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如果另一半有完美主義,不能容忍任何錯誤,加上性格執着和不願改變,伴侶跟他相處時便會十分困難,在生活中容易出現爭執,破壞關係。 Q3: 另一半有情緒病會增加出軌的機會嗎? A: 會,如果另一半患有情緒病,例如強迫症,可能在家庭中定各種各樣的規矩,令衝突增加,伴侶會感受到約束,產生距離感;如果另一半患鬱躁症和抑鬱症,便需要伴侶不斷花時間開解,但很大機會依然無法令他情緒好轉,會令伴侶也陷入低落的情緒之中,生活中出現不少問題,較易投入一段新感情。 Q4: 那麼出軌後還能被原諒嗎? A: 女性可能會較容易原諒出軌者,因為女性着重感情和家庭,會認為另一半只是一時衝動,而且會為子女考慮,可能最終會選擇原諒。

Read More
192022May

勿讓自己患上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常見和長期的疾病,可以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今天便會談論強迫症帶來的困擾。 Q1:什麼是強迫症? A: 強迫症屬於焦慮症,即使患者知道強迫症的想法和行為是不明智的,但他們仍會持續思考及不斷重複強迫行為,需要花很長時間在家或公司完成強迫的思想及行為後,才能外出進行日常事務,可見非常困擾著他們的日常生活。 Q2:那麼強迫症患者會出現什麼強迫思想和行為? A: 在思想方面,患者會重複思考並浮現畫面、影像、甚至是暴力片段,亦會反覆思考相信慘痛事情即將會發生,例如重覆思想自己變成新冠肺炎的患者,並正在經歷痛苦,如患者病情嚴重,可能會未能應付日常生活。而行為方面,患者會不理性地憂慮某事件的發生而重複一些行為,例如他們會不斷檢查爐具是否關閉、會嚴格執行排列物件的次序等。 Q3: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強迫症患者? A: 家人可以和患者一同尋求心理輔導,除了能讓家人更易理解和接納,亦能讓患者得到家人支持,對他們的康復進展有正面的影響。

Read More
192022May

維繫婚姻在於正確表達

美滿的婚姻能令夫妻感到滿足,子女也能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可見和諧的婚姻十分重要,今天就會講講夫妻應如何維繫關係。 Q1:有甚麼因素令夫妻容易造成矛盾、破壞關係? A: 因雙方忙碌工作及教養子女,忽略經營夫婦關係的重要性,大家隱藏內心感受,易生誤會。當先生沒有向太太表達真實情緖時,裝作出嬉皮笑臉的樣子,會令太太誤以為先生對婚姻態度不認真,雙方變得冷漠,令二人陷入不安全感及矛盾中,易破壞關係。 Q2:當發現夫妻關係步入惡化時,又可以怎樣應對呢? A:  夫婦尋找婚姻輔導,從直接對話,了解雙方想法,開解夫妻的心結。 例如:帶出先生的笑容為遮掩內心的害怕及無助,當太太看到先生的笑容而生氣,他便收藏起失望情緒, 愈加減少留在家裡去避免太太發脾氣,形成先生想「走」, 太太便設法去「追」的惡性循環局面。 Q3:夫妻可以怎樣維持和諧的關係? A: 維繫婚姻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應該適當表達情緒和感受,才能減少誤會、拉近雙方關係,讓婚姻走向正軌。

Read More
112022Mar

父母如何令孩子「打機成癮」中招後快速痊愈?

如果電子遊戲已成為必需品,在疫情時,電子遊戲更是主導孩子的生活,父母的確難以令子女減少接觸它。 Q: 父母怎樣從家庭關係中,協助孩子減少打機時間? A: 打機成癮因素多,現在抽取其中一些常見因素作剖析。如果孩子因缺乏父母關注及低自信的孩子造成打機成癮,父母可以主動關心孩子的情緒,當發現孩子處於情緒沉悶或低落時,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多與父母良性溝通,減少他們對身份認同感的迷惘。了解他們的感受及其原因,共同商討解決方案,讓孩子透過自己努力去解決問題,得到父母即時口頭讚賞,從而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提升自尊心。因此,他們無需要依賴打機或成績優異,也可以得到父母的認同而快樂。那麼,孩子盼望繼續努力,令到自己持續成功,再次獲得父母的重視及關心,打機已經不再扮演重要角色。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盼望孩子學習自己的品格及處事態度,以便日後代代相傳,父母可給予孩子多創意和思考能力,即使他們思想未成熟,思考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多肯定及接受他們的不足,同他們做朋友,減少從上而下的教導。多從孩子角度去思考和感受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令他們感受到被尊重。若果父母同孩子關係好,他們感受到被愛(不是因學業成績好),孩子自然增添發展人際關係的自信心,持續嘗試與同輩發展良好的友誼關係,更延至擴闊社交圈子,令他們走出虛擬世界,更專注於現實生活。 Q: 父母怎樣從孩子心理及生理方面改善打機成癮問題? A: 待疫情緩和,父母可以讓孩子培養多元化的活動,例如在假日安排行山、打波、游泳,促進親子關係,減輕他們對打機的沉迷,勿讓孩子將打機和自身連成一線,好似停止打機,誤以為便沒有人生樂趣。 由於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腦部發育未成熟,如果可以,勿讓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即使打機,多運用同理心去體諒孩子自制能力要慢慢培養,欲速則不達,父母跟孩子和平協議打機時間表,在停機時間之前作一至二次預告孩子,切勿即時熄機或切斷電源,以免傷害與孩子關係,或者安裝限制打機時間軟件。 Q: 心理輔導可以解決孩子「打機成癮」問題嗎? A: 可以,當孩子沉迷網絡世界時,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可以讓他們擺脫「打機成癮」。

Read More
112022Mar

孩子為何咁易中「打機成癮」招?

疫情下,不少活動都改為網上進行,這樣的模式讓大家依賴網絡,更令孩子的「打機成癮」問題漸趨嚴重。 Q: 孩子「打機成癮」有什麼特徵? A: 首先,孩子打機時間經常超過預期,可能以前只花數個小時在打機上,但成癮後會花大量時間,難以中止電子遊戲,可能拒絕上網課; 打機次數、持續時間、頻率、強度不能自控,阻礙日常生活,失去其他興趣,不願跟人接觸,便已經出現上癮的特徵。 Q: 家庭因素可以怎樣影響孩子打機習慣? A: 父母可能管教太嚴、偏心、看重學業成績、孩子缺乏關懷、爭寵、少溝通、少讚賞。有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因父母催谷太多,覺得壓力大,用打機來逃避壓力。又可以因父母工作時間長,把孩子交給傭人或祖父母照顧,可能是獨生子,成績又強差人意,更易令他們感到孤獨,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於是自我認同感低,透過打機,選擇逃避現實,通過打贏「大佬」、「升呢」,希望在網上得到關注及成功感。 Q: 除了家庭,個性、生理及心理因素可以怎樣導致孩子沉迷打機? A: 家庭之外,性格內向、缺乏知心友、社交圈子小、抗壓力及自制力弱、缺乏學習以外的興趣,少運動等等。孩子較易受打機成癮影響的年紀由11/12歲至20出頭,由於青少年腦部發育未成熟,易打機成癮同大腦的「獎賞系統」和「多巴胺」有關。網絡遊戲可令孩子感到快樂,從而提高孩子體內多巴胺,令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高度興奮,沉迷於打機帶來的快樂,好似一個「獎賞系統」,因孩子想持續獲得快樂,便增加打機的渴望和出現重複打機的衝動,久而久之,會令上網的耐受性增加,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打機才能感到相等於以前的滿足,成為惡性循環。因此當孩子打機成癮,不應拖延馬上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

Read More